成都
| 网站首页 |
电话:028-86643862
工作成果

科普大咖共话科普创新发展新机遇 助力成渝科普向未来

来源:| 发布时间:2022.12.30| 浏览:4647次

12月26日

第二届成渝地区科普创新发展论坛

在成都举办

论坛旨在

助推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两翼齐飞

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深化成渝地区科技创新合作

推动科技与教育、文化的深度融合

打造具有成渝特色的科普活动品牌


活动现场,论坛邀请了来自国内及成渝两地的科普大咖共同围绕贯彻落实《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及《“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推进新时代科普事业发展,就构建大科普体系,夯实科技创新与科普工作协同的区域发展格局进行了圆桌会议,并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头脑风暴”。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科普大咖们怎么共话成渝科普创新发展新机遇?


邱成利

成渝双城科普创新发展前途无量。

新时代成渝地区开启科普创新新征程,科技部人才与科普司原二级巡视员、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邱成利直言,成渝双城科普创新发展前途无量。接下来,可以从几个方面多管齐下,助力成渝地区科普事业腾飞。

具体来说,首先,成渝两地在贯彻落实好《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的同时,要立足本地,制定具体的科普激励发展政策,特别是可以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激发科技、教育、人才潜能,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齐头并进;其次,成渝两地要做好长期的深化科普合作发展规划,比如,加强科普场馆与基地建设,两地可以进一步加强在垂直细分领域的专业、特色科普场馆建设,如建设天文馆等;第三,两地可以联合办科普活动,让科普红利惠及更多公众,鼓励青少年动手参与,在全社会营造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氛围。

邱成利还特别强调,成渝科普谋求进一步发展,未来还要积极“走出去”,走到更广阔的天地中,“科普最终要真正实现促进创新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人人崇尚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良好局面,满足广大公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


王小明

新时代科普事业需要跨界扩圈,协同育人。

“数字时代为科普场馆建设提供了新机遇和新思路,科学传播的方式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在上海科技馆馆长、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王小明看来,新时代的科普事业需要先进数字技术、人文思想等领域的跨界融合支撑,为科普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创新的活力。

王小明在“圆桌论坛”上谈到科普场馆建设的观点,他认为,在数字时代的基础上,要利用科技资源重构科普场馆的科学教育体系。“科普场馆的根本是启迪好奇心,所以科普场馆空间的设计需要将人们的好奇心考虑进去。”其次,在场馆建设中,科学思维训练、科学家精神弘扬都要潜移默化的在场馆空间设计中体现。

成渝地区科普创新发展路径需要遵循一个“大科普”的格局,科普未来的建设发展需要与成渝两地经济建设、科学技术、教育文化、人民生活等方面的广泛交融。王小明说道,科普场馆的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形成一个终身学习的环境,让每个人都可以充分学习科学文化,没有年龄的限制,没有性别的限制,一切都是开放的,这便是场馆的社会公益性的体现。

“科学文化是综合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益性是第一位的,但文化具有双重属性,经营性也同样重要。”王小明认为要用社会的资源来助力科普事业和科普产业的发展。通过把成渝间最新的高科技成果,用老百姓听得懂得语言、看得懂的方式传递给全社会,使科技资源转化为科普产业资源,从而形成高科技文化产业。


欧阳辉

科普事业发展中要充分发挥科学家、科研人员的作用。

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开馆试运行以来,已成为公众的“打卡”“新地标”。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校筹建组常务副组长欧阳辉表示,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是市校合作建设的综合性自然博物馆,实现共建共享、共管共赢,这是一个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做好科普也要做好研究,正所谓‘深入才能浅出’。”在谈到充分发挥科学家在科普事业中的作用时,欧阳辉特别提到,科学家在用心做研究的同时,一定要注重主动与公众分享,“川渝两地一直有着‘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传统,近年来成都各类科普基地发展很快,接下来,各类科研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要充当‘领头羊’,充分发挥表率作用;与此同时,要‘联合’,集合多方力量,此次论坛正提供了一个这样交流的平台。”

对于未来发展,欧阳辉充满信心,“我们成渝两地的科普基地一定会迎来大发展,科普就是塑造人,最后会转化成强大的力量,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田缨

让科普传播助力成渝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升。

“专业专注创制科学科普作品,用心用情举办科学科普活动,联通联动成渝科普资源,让科普传播助力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升。”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少儿频道总监田缨在圆桌会议上讲出了她对科普作品创作的态度。

“科普想要全民化,也可以小手牵大手。”田缨说,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让孩子们接触科学文化的渠道和方式更加多样,他们可以将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带入到日常生活中,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整个社会的科学素质。但她指出,在网络化科普风靡的今天,专业准确的科普内容尤为重要。

科普作品要让孩子好奇心得到满足,就要在让孩子们感兴趣的同时,激发他们的认知,要将严谨科学知识和艺术化的表达平衡到一起,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在一起,这样一来科学的传播就更加显性化和有趣化,孩子们接受起来也更加容易。

出品:成都科技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