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
是促进科学技术转变为
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
从“十条”到“新十条”
再到“三十条”
……
过去十年间
成都敢为人先,敢于突破
在全国率先出台政策
支持科技成果权属改革
率先出台政策支持技术经纪人职称评定
逐步探索出了一条
成都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道路
让一个个“成都创新”“成都智造”
源源不断地从实验室里走出来
成为城市创新发展的有力支撑
今日,我们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关注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成都方案。
镜头·定格
时至今日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
常务副院长鲁宗相依然清晰地记着
第一次来兴隆湖
为研究院选址的那一天——
2015年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
(以下简称“研究院”)
地址在天府新区规划厅择定
翌年,研究院正式落地
开启了能源互联网
前沿研究和产业培育的征程
作为四川引进的第一个校地合作科研机构,短短数年,研究院从挂在墙上的平面图纸一步步变为现实,并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承担700余项科研项目,在迈向碳中和的道路上,取得众多技术突破,一大批能源电力成果在全国20余个省市区得到示范应用。就在去年底,由研究院作为第一完成申请单位申报的工程,“十万吨级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合成氨示范工程”成功入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除了是科研机构,更为重要的,研究院还是一个产业发展平台,其孵化的科技企业也在市场上不断乘风破浪,经受住了“考验”。
与研究院相距不远的易冲半导体就是“代言人”之一。在短短几年时间,其掌握全球多项无线充电领域专利,并跻身成为准独角兽企业。据了解,研究院所孵化的高能级项目,已有17个正式注册了公司。
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从这里诞生、转化,汇聚起澎湃的创新动能……
十年·全景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让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十年来
从西南交大的“小岗村试验”开始
成都逐步探索出一条
成都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道路
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鼓励科研人员走向科技成果转化“主战场”,成都动作频频——
\ | /
★
2014年,成都出台《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在蓉协同创新若干政策措施》,这个被称为“成都十条”的文件从科技成果处置权管理改革等方面提出具体政策措施;
\ | /
★
2016年,在总结高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成都出台《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若干政策措施》(新十条),逐步形成了“先确权、后转化”的成果转化模式;
\ | /
★
2020年,成都持续“加码”,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等11部门印发《成都市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促进科技成果在蓉转化实施方案》(三十条),在产权制度、国有资产等方面改革创新。
\ | /
★
2021年,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成都首次发布“揭榜挂帅科技项目榜单”,不唯年龄学历职称和地域,多项科研成果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在一项项敢为人先、敢于突破的措施推出后,以院士为代表的一批批专家学者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一大批高校院所科技成果项目在成都落地转化,涌现出四川大学魏于全院士、西南交通大学瞿婉明院士、华西刘进教授等一大批典型案例。成都的“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通道”作为典型经验被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
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各环节,成都还不断深化校地协同合作,市校合作“朋友圈”不断扩大——
\ | /
★
为城市发展引聚资源,成都已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21家域外知名高校院所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在蓉高校协同发展,同时落地建设15家“高校系”新型研发机构,168个产学研联合实验室。
\ | /
★
搭建企业与高校精准对接平台,成都累计开展“校企双进”系列活动300余场,帮助5000余家在蓉企业与近万个专家团队进行了对接,达成合作近千项。
数据在加速裂变。2021年,成都技术合同总成交额1800亿元。
非凡十年
从破冰之路到改革深化
再到协同推进
成都逐步形成了多点发力、衔接互补的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生态
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创新动能!
+推荐阅读
部分图据:成都日报、四川大学官网等
出品:成都科技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