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
| 网站首页 |
电话:028-86643862
工作成果

同心抗震 携手战疫 成都科技力量不缺席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9.20| 浏览:5391次

从多源雷达影像

到山地灾害风险模拟和险情预报系统

从披上“志愿红”

到为核酸检测提供科技支撑

……

无论是在抗震救灾一线

还是在疫情防控一线

成都科技力量始终快速行动

贡献“科技人”的力量

从未缺席——

抗震救灾一线

解译生成崩滑体信息2600余处

成都山地所为抗震救灾提供信息保证

接收处理地震灾区的遥感数据,解释分析图像,快速把清晰的遥感影像传给抗震救灾的有关部门和灾区前线……“9·5”泸定地震后,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以下简称:“成都山地所”)第一时间启动地震应急响应,组建现场调查、遥感解译和平台数据三个小组构成的科技救灾工作专班,积极对接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应急管理厅,提供应急减灾科技支撑。


目前,该所针对磨西镇、大渡河流域这些重点区域,利用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等单位提供的震前高分影像和震后无人机影像,解译生成崩滑体信息共计2600余处,为救援团队第一时间有效抗击震情、核实灾情提供了信息保证。

▲泸定县得妥镇湾东村震后崩塌滑坡遥感解译

地震发生后,灾区通讯中断、道路堵塞,如何更加高效进行救援?“我们积极通过遥感分析技术制作遥感专题图集,协助救援团队及时了解灾情。”成都山地所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主任欧阳朝军表示,该所利用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等单位提供的震前高分2号卫星数据和震后无人机影像,针对重灾区得妥镇湾东村3平方公里和磨西镇47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震后滑坡开展了解译和分析。湾东村调查区共提取地震滑坡151处,滑坡面积达到0.68平方公里,约占调查区面积的23%,投影面积大于1万平方米的滑坡有25处,占滑坡总数的17%。磨西镇调查区共提取地震滑坡704处,滑坡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约占调查区面积的5%,投影面积大于1万平米的滑坡有67处,占滑坡总数的10%。


此次地震发生在高山峡谷地区,由于地形限制、云雾遮挡、植被遮蔽等原因,现有遥感光学影像难以获取有用环境与灾变信息,尤其是获取震中高山地带灾情险情。为解决数据缺乏区域灾变信息提取与灾害识别问题,成都山地所团队采用国产高分三号、巢湖一号等多源雷达影像,快速解译震区崩滑区30余处。

▲石棉县山地灾害预报预警系统(以流域为单元结合气象雷达、监测站点和物理模型的精细化预报模式)

根据多源合成孔径雷达(SAR)影像,利用雷达数据在震前、震后的散射强度变化并结合灾害发育的地形与地貌条件,快速解译震中12km*12km内疑似崩滑区17处(最大面积约为1.56平方公里)、隐患滑坡点1处,在重点灾区石棉县草科乡解译疑似崩滑区17处。


防止次生灾害发生,科技同样大有可为。历史数据显示,强震会导致高烈度范围内的泥石流激发雨量显著降低。比如,一般情况小时雨强超过20mm可能会引发泥石流,但是在强震后10-15mm就会引发。

▲基于雷达数据(SAR)解译的石棉县草科乡附近疑似崩滑体数据

“考虑到石棉县本就隶属泥石流高发区域,而草科乡流域今年8月25日刚发生过山洪泥石流灾害,震中附近磨西镇、得妥镇和雅安石棉县等地存在大量崩塌物源,在降雨作用下易发生泥石流灾害。因此,我们利用之前研发的山地灾害风险模拟和险情预报系统,联合中科数微、成都远望、成都云道针对石棉县域范围内的易发区域紧急部署了雷达降雨实时监测和灾害预警系统。”欧阳朝军介绍。同时,依托成都山地所山地科学数据中心,建立了泸定县6.8级地震专题数据集共享平台,及时分享收集整理的数据和成果,有力支持地震灾情评估,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此次地震最高烈度为Ⅸ度(9度),Ⅵ度(6度)区及以上面积19089平方公里,大量坡体受到地震强烈影响,需要人工逐一调查或借助LiDAR、InSAR等前沿勘测技术对潜在的隐患点进行精准排查。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开展详细的地震影响区震后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协助地方政府开展地质灾害的精细化预报和预警工作。”欧阳朝军表示。


疫情防控一线

“科技蓝”化身“志愿红”

上海交大四川研究院闻令而动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作为一支新型科研力量,在此次疫情防控中,也在用行动彰显“科技蓝”的担当,贡献“科技人”的力量。


不久前,上海交通大学四川研究院被认定为四川省首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坐落于成都兴隆湖畔,上海交通大学四川研究院是聚焦新信息技术、先进材料与智造、生态健康产学研成果转化的新型科研机构。


在“8·25”成都本土疫情暴发后,上海交大四川研究院党支部响应疫情防控号召,迅速组织青年党员同志组成志愿服务队,下沉所在社区参与疫情防控工作。“我们研究院的青年同志们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非常高,目前已经有37人报名,正在有序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上海交大四川研究院志愿服务队王博说。


“请遵守一米线!”“请出示健康码、24小时核酸阴性证明,扫描场所码。”“小朋友们,请不要在小区院落里骑车、打球哈,赶紧回家。”在武侯区盛华社区、青羊区同怡社区,上海交大四川研究院的志愿者们戴着“红袖标”,穿上“红马甲”,变身“大白”,承担门岗值守、核酸检测、秩序维护、疫情信息收集、疫情防控规劝、防疫知识宣传等大量工作,累计参与志愿服务20余次,保障核酸检测2万余人次。


此外,上海交大四川研究院孵化的成都天府新区帕诺米克医学检验实验室,自8月29日起获批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日检测能力可达10000人/份,以科技人的担当护佑蓉城市民安康。


部分综合: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锦观”

出品:成都科技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