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创新就是抓发展
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在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
科技创新中心的征程上
“创新策源”成为
推动成都“出圈”的强劲动力!
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坚定不移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其中,提升创新策源能力,着眼形成服务战略大后方建设的创新策源地,高标准建设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和西部(成都)科学城,高水平建设运行天府实验室,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争创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基地,加快建设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成都)和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创建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和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
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技术攻关项目,推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完善科研项目“揭榜挂帅”“赛马”制度,支持高校院所开展基础研究,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一直以来,成都坚持推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各类高能级创新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在蓉城大地盎然生长,不断为创新策源“加码”。值得注意的是,跨区域联动成为提升城市科技创新能力与构建科技创新生态的重要推动力。
今日,我们走进四川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新津区,看它们围绕创新策源,如何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形成前沿技术优势,为培育城市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四川天府新区
创新平台加速布局
建立跨区域协作转化机制
阳春三月,在成都科学城鹿溪智谷,四川天府新区宇宙线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的工地上,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研究中心将于今年建设完工并正式入驻。
一边,抢抓工期加速建设,另一边,科学成果也在同期产出,相关突破性科学发现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
事实上,自2019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天府新区设立研究中心以来,研究中心一直充分依托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的实验数据,吸引国际、国内专家深入开展宇宙线物理相关研究。在2021年,LHAASO项目发表具有代表性的期刊论文累计27篇,取得技术专利5项,并拉开了探索超高能伽马天文学的帷幕。
创新平台加速布局背后,新动能正蓄势待发。四川天府新区已初步构建起“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的策源转化体系,并将其总结为“三个能力”,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做强策源支撑能力。
通过加快建设“实验室”、抓紧落地“大装置”、着力壮大“国家队”、优化扩大“高校圈”等方式,提升基础研究支撑能力、关键技术攻关能力。
在做强转化服务能力方面,打造科技服务业高地,挂牌运营3.2万平米“天府高技术服务中心”旗舰载体,发挥品牌聚合效应,引导324家高技术服务机构聚集发展,2020年新区规上高技术服务业营收突破80亿元,技术合同交易额同比增长85%。
同时,做好“平台”和“中场”。全国首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平台“知易融”以重塑知识产权融资信用机制,帮助129家企业实现知识产权一站式在线融资,挂牌运营新三板西南股权交易基地,强化企业上市“中场”服务功能,推动更多企业登陆资本市场。
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在四川天府新区“落地开花”,成为产业发展的“推动器”,这既要依托成果孵化转化载体,也离不开科技成果应用场景和创新成果异地转化机制的打造。
看孵化。天府海创园一期42万平米产业载体建成投运,当年实现签约率80%;蓉港青年创新创业梦工场、天府科创之心等政府引导载体加快建设,天府创新中心等34个孵化载体持续提能,累计孵化面积达4.36万平方。
看转化。发挥场景牵引作用,吸引清华四川院参与独角兽岛综合能源体系开发,联动创新创业企业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在公园城市建设中转化应用。同时,探索以“飞地园区”模式与新津、邛崃、金堂、蒲江等区(市)县建立跨区域协作转化机制,加快推动川藏铁路等技术成果落地转化。
成都东部新区
高标准建设六大创新平台
推动优质科研力量与科研项目落地
总投资上百亿元,将建设16个科研中心、55个实验室,计划购置的科研设备超过3700台(套)……3月,春暖花开,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现场一片忙碌景象,A2区主体塔楼已经拔地而起,建成投用后将汇集多个科研中心,旁边还建设有一栋裙楼,届时将是示范区大数据中心。
该示范区项目是目前国内单项投资最大、设计标准最高的民航科技项目,对标美国威廉休斯技术中心、德国西门子验证中心等国际行业顶级研究中心,将建设国际一流的民航先进技术创新平台和重大技术装备研发中心。
不仅是高标准建设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放眼成都东部新区,正高标准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和天府(锦城)实验室等六大创新平台,激活新区发展动能,吸聚创新资源,打造科技创新高地,提升科技创新综合承载能力。
在培育融合发展生态体方面——
打通科研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成都东部新区正不断为科学研究“清路子”“搭台子”。召开企业培训会,建立企业梯度培育库,精准匹配、扎实落地各项科技政策。
创新要素加快布局。可以看到,成都东部新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科技创新领域正不断加深合作,今年将力争与4个及以上科研院所、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推动高校优质科研力量和重点科研项目落地。同时,力争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家,在院士工作站等方面实现突破。
创新平台加速聚集。支持科技型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支持西部检测认证“双碳”技术创新平台、工业互联网实训基地、聚阳人工智能院士创新产业等项目建设,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在全面提升科技创新管理水平方面——
探索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精准服务。围绕成都东部新区传统创业转型升级要求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导向,探索购买第三方科技中介机构服务,为企业免费提供政策咨询与辅导、法律咨询、知识产权、财税咨询等服务。
加强科技金融服务。结合新场景推介、科技专题培训等线上线下活动,宣讲科技金融政策,搭建银行企业连接纽带,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需求,拓展企业融资渠道。
提高科普基础服务能力和水平。持续开展科普活动周以及全国科普月活动,做好疫情防控应急科普工作,推进科普绿道、基地建设。
新津区
全区有效高企达101家
还将新建成创新载体26万平方米以上
去年十一月,共建西部(成都)科学城——天府先进智造产业基地签约仪式在位于成都市新津区的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举行。
一场签约仪式,一次携手创新。
根据协议,三方将充分发挥四川天府新区创新策源地、新津区成果转化地、成都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市级产业投资平台互补优势,按照“总部+基地”“研发+制造”一体化发展模式,在成都市新津区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天府先进智造产业基地。首期规划面积约1000亩,总投资约100亿元。
细数新津区创新策源“家底”——2021年,全区有效高企达101家,高新技术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9.79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6.01亿元,获得市科技局6项先进表彰。
面向2022再启航,新津区也以“三字诀”为法宝,即引、促、培,为全区科创领域提升创新水平与能力“引入活水”。
“引”,就是引科技创新企业、引科技创新企业、积极承接技术成果转化。
围绕“一城两园一区”,瞄准主导产业方向,利用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腾讯云启创新基地等平台招引拟上市主体、成长型企业、高科技型企业落地。同时重点促进华为数字经济联创中心、广联达TOD+CIM研究院等创新平台落地,为拓展新赛道企业提供支撑。
持续推进院校地企深度融合工作,2022年,推动校企合作项目15项以上,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5.6亿元,增长9%以上。
促,就是促进签约企业形成增量、促进现有企业实施转型、加快聚集高端创新资源。
围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轨道交通、绿色食品等重点发展领域,按照“科技型初创企业—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培育路径,持续完善科技型企业培育库。
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推动重点领域创新突破,加强对重点企业进行培育指导,促进创新平台建设。2022年,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5家以上,有效高企达110家;新认定市级以上创新平台6个以上。
培,就是发挥平台引领作用、发挥政策引导作用、积极构建创新服务生态。
做好各级科技创新扶持政策的宣传解读和培训指导,以科技项目资金撬动全社会创新投入;抓好新津区数字赋能实体产业政策的落地实施,切实提升政策的知晓度。
今年,力争新建成创新载体26万平方米以上,全年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创业载体2个以上,开展校企双进、科技创新等系列活动20次以上,帮助企业获得科技贷款1.8亿元以上。
部分图据:成都科学城(ID:kchxjjj)、成都东进通(ID:gh_57be1bce0365)、成都新津(ID:xjxxwzx)
出品:成都科技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