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
长江,犹如一条纽带
巧妙地将成都、上海一头一尾
两座超大城市连在一起
今天
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
两座城市携手向新而行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6月4日-6月5日
“校企双进·找矿挖宝”科技成果对接上海站活动举行
先后走进上海交通大学、
同济大学、复旦大学
对接高校优质创新资源
为相关成果在蓉转化添动能
上海站活动聚焦
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
智能网联汽车、微电子领域
共发布470项科技创新成果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朱新远,成都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杜进有,成都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丁小斌,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曾科,成都市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旭出席活动。
来自同济大学科研管理部副部长杜豫川,复旦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产学研合作处处长郭睿倩,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张卫,成都市市级相关部门、区(市)县科技主管部门有关负责人和近100家科技企业代表参加活动。
关键词:转化
三所高校共发布470项成果
作为活动的“重头戏”之一,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的10余个科研团队进行了现场科技成果发布。围绕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汽车、微电子领域,三所高校共发布470项成果。
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自然科学研究院院长金石教授作了《浅谈生成式人工智能及应用》的报告。
由上海交通大学团队创建的天鹜科技,是国内最早布局AI蛋白质大模型的企业之一。天鹜科技技术运营经理彭凯分享了关于AI模型在酶改造、挖掘及产业应用方面的案例。“目前我们已经利用AI数据进行学习,成功实现了蛋白质序列的改造、挖掘和改进,有效解决了传统改造方法所面临的工作量大、时间长、效率低等问题。此外,公司还基于自建的高质量数据库进行标记,使得这些技术能够高效地应用于生物制造业,为应对当前的生产生活挑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氢能,作为现代能源体系中的新兴力量,以其高密度、清洁环保及可持续利用的特性而备受关注。同济大学汽车学院的宋珂教授介绍了其在高性能模块化氢能燃料电池技术的研究。“氢能燃料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充电速度快、续航能力强等优点,使得它在未来能源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据宋珂介绍,其所在团队目前与国内外研究机构、整车企业、飞行器和机器人企业、测试机构等均有合作,并已在船舶领域、低空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和应用成果。
围绕精密运动系统及关键零部件设计、毫米波相控阵芯片在低轨卫星和汽车雷达的应用、高速光纤传输中关键技术及基带芯片设计、真空环境下的晶圆传输机电设备及关键零部件开展技术攻关,复旦大学的杨晓峰教授、陈赟教授、马顺利副教授、刘玉平副研究员分别进行了科研成果的展示,复旦大学创新团队有力推动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自主创新与发展。
活动上,面对成都递来的“橄榄枝”,高校团队都表达了积极的合作意愿。“近年来,成都的科技成果转化氛围、营商环境越来越好,对科研团队的吸引力非常大。”作为一位四川人,宋珂对到成都开展相关产学研合作十分感兴趣,“来自成都的企业对氢能燃料电池、低空经济发展非常关注,我们也在交流相关技术,希望接下来可以进一步加强了解,达成相关合作。”
关键词:合作
成都企业“满载而归”
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汽车等都是成都布局的重点产业。此次成都相关领域企业带着“真需求”来沪,在遍地是“宝”的上海高校发现真正适合自己的宝藏。
成都明途科技有限公司营销总监李慧正是有备而来。“我们主要关注大模型、数字人智能应用及机器人自身智能核心技术问题。”李慧直言,参加活动后收获很大,“明途科技基于私有数据做垂类模型及智能体服务,在上海交大了解了最新AI技术成果后,对我很有启发。一方面,我们可以探索数据为组织在生产营销的深度应用,进一步发挥数据要素价值;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探索数字人与实体机器人的融合,更好地提升机器人的多任务决策智能体服务。”
当前,成都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产业也给明途科技的发展带来新机遇。数据显示,2023年成都有人工智能企业875家,产业规模780亿,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0%。就在5月,《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出台,力争2026年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同样在5月,明途科技“MT-WorkGpt”大模型成功通过国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在‘持证上岗’后,我们会持续把明途科技的垂类模型赋能政务、企业、文旅、教育等行业。”李慧表示,乘着此次活动的“东风”,明途科技还将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围绕技术攻关、创新应用、人才交流等深化合作。
沃飞长空招聘经理李双表示,“很荣幸能参加这次活动,感谢政府为企业与高校之间搭建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沃飞长空一直非常重视与各高校联合进行人才培养。”
此外,创新平台的参观也给李双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说:“同济大学的风洞中心作为国内首个整车风洞中心,为汽车工业、高速列车、大飞机等国家重点工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今天亲眼所见,非常震撼。在学术交流、技术合作、实践等方面,风洞中心为人才培养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平台。”
成都士兰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成都集佳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可为用“机会非常难得”来形容参加此次活动的感受。“此次活动对接的复旦微电子科研团队都是业内知名的专家,能够面对面交流、建立联系对企业来说是难得的机遇。同时,我们也看到复旦相关科研团队针对国家重大需求,在进行前沿技术攻关,让我们感到十分钦佩。”
此次成都士兰半导体也带着人才招引的需求来到上海,“人才是第一资源。我们希望通过企业与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方式,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李可为说道。
关键词:寻宝
开启创新思维碰撞
作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引擎,高能级创新平台是新质生产力诞生发展的关键载体。连续2天,成都“找矿挖宝团”先后走进3所高校的多个研究院、创新平台,深入高校科技创新“一线”,不仅了解到前沿科研成果,还“挖”出不少“宝”,为下一步洽谈、合作打下基础。
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在智慧医疗与创新药、感知智能与机器人等领域已积累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和成果,已孵化了智元科技人形机器人等20余家科技企业。在研究院展厅,通过展品、视频等多种方式,“找矿挖宝团”可以近距离了解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最新发展——通过拆分多个机器人原子动作,再结合机械臂与智能灵巧手,可以完成如切菜、旋拧等多种复杂操作,为未来智能制造、医疗陪护、服务娱乐等领域机器人落地打开想象空间;首个纳米线3D人工眼球,实现成像器件从二维到三维球形的跨越。
在同济大学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可以探索我国首座专业整车风洞中心的创新密码。气动声学整风洞最大风速250km/h,160km/h的背景噪声小于61dBA,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热环境风洞温度范围-20 -55°C,相对湿度范围5-95%,可模拟阳光辐射和降雨。风洞中心能为整车和零部件的空气动力、气动声学、热力学和环境适应性的性能集成研发提供仿真分析、设计优化、实验验证和综合评价。
走进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微纳器件与工艺实验室,“集成芯片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一块块牌匾映入眼帘,彰显着学院的硬核实力。学院在SOC设计、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半导体新工艺、新结构、新器件、微电子机械系统等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不仅建设国内集成电路领域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还孵化国内首家在香港上市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研发实力处于全国前列。
成都“找矿挖宝团”还参观了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同济大学智能网联汽车测评基地,一路上时不时向高校团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现场交流氛围十分火热,实现成都与上海创新资源的“双向奔赴”。
(出品:成都科技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