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解读《成都市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的实施方案》新闻发布会举行。
成都市委外宣办(市政府新闻办)副主任吴昊天主持发布会。成都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陈旭,四川天府新区科技创新和人才服务局副局长张华,成都高新区科技创新局局长宋大勇,成都科技创新投资集团副总经理钱健,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健康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廖婉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推动科技体制改革深化开展
日前
成都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
《成都市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同时发力的实施方案》
(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从5个方面
提出28项改革举措和重点任务
会上,成都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陈旭
就该《实施方案》进行解读
↓↓↓
政策背景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作出“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等重要指示。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围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推进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破除科技领域的制度瓶颈。四川省委省政府以激发科教大省资源活力为目标,部署开展科技体制改革攻坚,不断优化创新创造创业生态环境。
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近年围绕加强创新研发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等,在全国率先推出“先确权、后转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城市创新动能加速释放,科技创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不断显现,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在蓉国家级创新平台增至14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预计突破1.3万家。
主要内容
为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的重要指示,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任务部署,在充分吸纳成都市人大代表、市政协专题协商意见建议,总结梳理成都市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政策措施,学习借鉴相关经验做法的基础上,经市委深改委审议同意,近期成都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了《成都市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的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重点针对成都市存在的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不够高、企业承接成果转化能力不足、中试熟化平台数量较少等问题,从5个方面提出28项改革举措和重点任务。
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成都各类市场主体保持快速增长,总量居副省级城市第2位,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85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0家。但企业技术创新和承接成果转化能力还相对不足,企业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参与者,我们将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行动,提升企业在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园区建设、政策制定、重大项目招引等方面的参与度、话语权,支持企业参与全市科技创新决策。由行业主管部门、链主企业凝练技术需求、提供应用场景,采取“揭榜挂帅”、组建创新联合体等方式,支持企业牵头开展科技攻关。在西部(成都)科学城等重点区域试行“企业创新积分制”,构建企业“创新数据画像”与银行信贷、股权融资、财政奖补等联动机制,联合金融机构设立“积分贷”科技金融产品,实现“积分变信用、积分变价值”。优化完善高企奖补政策,对企业购买转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给予补贴,支持企业采取远期约定采购方式开展定制研发。
二是释放高校院所创新动能。成都有65所高等院校、47家中央在蓉科研机构,科教资源富集。为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2014年以来,我们先后制定实施了科技成果转化“成都十条”“成都新十条”“科技成果转化30条”等系列改革举措,37家在蓉高校院所和国有企业出台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政策,1000余项成果完成确权或赋权,3000余项成果在蓉实现转移转化。我们将围绕发挥高校院所科研优势,支持在蓉高校院所继续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完善单列管理、转化收益分配、先使用后付费等配套政策,对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的国有资产,建立区别于有形资产国有股权的管理、评估、考核等制度。鼓励区(市)县联合在蓉高校,采用“一园多区”模式共建大学科技园分园,鼓励国有企业、链主企业等通过投入资金、土地、技术、管理等多种模式,参与大学科技园建设和运营。
三是激励科技人才创新创造。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近年来,成都推出“人才新政3.0版”,全力做好住房、教育、医疗等人才服务保障,人才总量达622.3万、居全国第4位,连续4年获评“全国最佳引才城市奖”,蝉联“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我们将持续优化完善成都的科技人才发展环境,推动在人才培养、人才招引、人才评价等方面深化改革,对重点产业领域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类人才,探索由企业参与制定人才评价标准,支持符合条件的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科技领军企业开展本领域专业技术职称自主评审。支持高校院所和企业设置“产业教授”“科技副总”“科研助理”等创新岗位,促进科技人才在高校与企业间双向流动。
四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2023年,成都市委市政府把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全市科技工作的“一号工程”,制定出台“科技成果转化28条”,建立重大成果转化联席会议制度,开展“校企双进·找矿挖宝”科技成果对接活动,组织3000余家企业走进80余家高校院所,对接挖掘成果2600余项,引进高能级创新平台102个、高层次人才团队106个。我们将加快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机制,高质量建设运行成都科创生态岛,建设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服务云平台,探索搭建线上线下“共享实验室”,加快推进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建设。实施技术经纪(经理)人队伍建设三年行动,支持在蓉高校推进技术转移学院建设。
五是加强科技创新要素保障。围绕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对高能级创新平台的综合保障,对国家级创新平台配套设施的用地需求,在成都市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实施计划中优先予以保障,推行新型产业用地、新型科研设计用地,探索科研主导型、工业主导型混合用地供给。对国有创投企业施行差异化考核,建立完善全周期、整体性、分级分类考核机制。探索财政科技资金“先投后股”机制。
记者问答
四川天府新区如何发挥优势
推动科研院所和市场主体“双向奔赴”?
四川天新区科技创新和人才服务局副局长张华:
天府新区作为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和西部(成都)科学城的核心承载地,战略地位重要、科技资源富集、创新基础较好。2023年以来,天府新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市委关于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系列安排部署,以“3个1”思路,加快完善成果转化工作机制和服务生态,不断把富集的科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发展动能。
一是出台1个政策,激发转化活力。我们对标学习成都市科技成果转化“新十条”,以全面激发成果转化动能、提升转化效能为目标,已于2023年10月正式出台《四川天府新区关于加快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的若干政策措施》,分6个版块提出20条具体支持条款,形成覆盖科技成果产出、熟化、对接、转化、孵化全流程的政策体系,助力科技成果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其中,针对天府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需求,我们借鉴其他先进地区经验,提出以“先投后股”方式给予单个成果项目最高500万元资金支持。
二是建立1支专班,提升转化质效。我们按照成都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联席会议要求,结合新区实际,分类组建“校地、院地、高能级平台、生态环境、农业科技”等5个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专班,依托32名专员深入科研院所和创新平台挖掘梳理重点成果300余项,“一对一”精准服务开展资源对接和路径策划,加快推动重大成果落地转化。同时,我们也联合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北京理工大学等举办“校企双进·找矿挖宝”大型成果对接活动20余场,加强科研能力和企业需求对接,“牵线搭桥”助推形成产学研合作。
三是打造1个平台,构建转化生态。我们以服务成都市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建圈强链为重点,加快建设成都科创生态岛重大功能平台,全面推进1号馆科创服务能力提升,布局知识产权、科技金融、技术转移等6大功能,集聚科技服务机构70余家,提供服务事项超90项。2023年10月底试运营以来,已服务630人次、举办对接活动18场、发布科技成果270余项、链接企业超千家。目前,科创生态岛正开通“科创服务直通车”,我们将上门服务重大功能平台和链主企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团队在蓉落地转化。
成都高新区如何以“中试+”
服务科技成果转化?
成都高新区科技创新局局长宋大勇:
硬科技创业者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主要会面临三大问题:一是缺资金,创业者缺乏资金,难以自行购买设备推动科技成果中试熟化,而开放式中试平台投入大、资产重、收费低,市场化运营难以持续;二是缺工程化能力,即创业者成果转化过程中,缺乏既懂科学又懂工程的中试专业人才;三是缺市场化能力,即创业者普遍缺乏产品意识、成本意识以及市场推广能力、融资能力。
针对这三大问题,成都高新区聚焦产业建圈强链,坚持问题导向,按照“市场主导、政府有为”的思路,大力实施中试跨越行动计划,通过“中试+”推动创业者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具体包括:
第一个是针对缺资金的问题,成都高新区首倡“中试+”生态,推动投资人愿意投。我们引导平台投资人当GP、做LP,开展天使投资,并链接大院大所等创新资源,找到更多“金种子”。同时,营造更优营商环境,提高成果转化项目生存率,并鼓励中试平台提供专业孵化、链接应用场景,形成“技术+中试+孵化+基金+应用场景”五位一体的“中试+”生态,促进企业加速IPO,实现成果转化闭环。此外,通过政策赋能,降低市场化投资压力,设立总规模50亿元中试基金,对中试平台给予最高5000万元支持。
第二个是针对缺工程化能力的问题,首提“瓦特式”人才,构建专业化工程化能力。我们坚持“面向制造”和“对外服务”两条金标准,引导中试平台配置专业化制造设备,形成工程化能力,并对外开放。同时,在每个平台标准化配备若干“瓦特式”人才,即懂科学家的工程师,链接科技与产业。
第三个是针对缺市场化能力的问题,首推“产品企业”双上市,形成全链条市场化共识。我们链接PM Talk产品经理社区,支持中试平台持续优化产品能力,助力创业者的创意造得出来。同时,通过双向补贴政策帮助平台控制成本。此外,我们设立了19只、总规模100亿元的天使子基金群,投向中试后的项目,助推科技成果资本化。
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已建成投运中试平台34个、加快建设10个、正在洽谈30余个。建成中试平台总投资约50亿元,服务成果转化项目389个,服务收入2.9亿元,中试项目获得融资超16亿元。
科创投如何在科技、产业、金融中提供要素保障?
成都科技创新投资集团副总经理钱健:
成都科创投集团是两年前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成立的国有投资机构,始终坚守服务科技创新的使命,发挥引导科技创新、提供资金要素保障的作用。
一是着力打造“天使+科创+重产+S基金”的投资体系。2023年7月,完成对成都市重大产业化项目投资基金的整合。目前,我们正在加快天使投资基金、S基金组建。通过“拨改投”,形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截至2023年11月, “重产+科创”基金群规模已超过1100亿元,其中科创基金管理规模超过430亿元。2年多来,累计投资科技型企业450余家,投资金额110亿元,实现投资企业IPO及并购退出29家,引导带动科技、产业、金融融通发展。
二是引领构建“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创投生态。我们积极与高能级创新平台、产业平台和市场化早期投资机构合作,推动建立资本与技术融合的创投生态,累计投资早期项目250余个,占投资项目数的57%。联合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联合早期投资机构,为项目给予双向赋能。天使投资是面向更早期的风险投资,为鼓励“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我们将母基金出资部分产生的超额收益,按一定比例向天使基金管理人和社会出资人让利。
三是突出原创性成果和颠覆性技术的转化。发挥已投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通过产学政研用金等要素集成,支持企业解决“石英光学玻璃”等一批技术难题。推动定向进化合成生物技术、TVG玻璃通孔、飞秒级激光镜头等一批科技成果来蓉在蓉转化,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比如,已投企业拓及轨道与西南交大开展校企合作,落地转化了18项柔性供电专利技术,推动轨道交通行业的“数字基建”。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围绕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投资一批硬核科技项目和高校院所重大原创技术转化项目,积极发挥国有投资基金的引导示范作用,助推形成“研发在高校、转化在城市”协同合作、互利共赢的创新模式。
成都中医药大学如何以成果转化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健康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廖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面向”的要求,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我国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指明了方向,激励着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近年来,成都中医药大学服务国家战略布局,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融合发展,结合学校实际,以成果转化为核心,设立了中医药健康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产研院、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大学科技园形成三大驱动,搭建了“一核三驱多协同”的成果转化体系。
2020年以来学校先后获批了科技部 “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和 “四川省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前非资产化管理改革试点”。围绕三试点,形成中医特色311成果转化方案,从三大机制11条路径推进成果转化。
在成果转化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成果质量、进一步增强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等,2023年我们出台了《成都中医药大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八条政策(试行)》。该政策涵盖构建科技成果创新生态、建设成果转化中试平台、打造技术转移专业队伍、强化成果转化综合激励、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夯实成果转化服务支撑、深化科技成果管理改革八个方面,为成都中医药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注入新的强大动能。
成都中医药大学在科技成果转化中,也取得了一些成效。目前我们更多的是去注重成果的质量,思考怎样把学校的科技创新资源与产业化发展以及人民健康结合起来。建立“政府布局、市场命题、校企攻关、企业实施”的链式精准合作机制。着力培养一批“知政策、精中医(药)、会管理、懂金融、明法律、通市场、擅转化”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我们从校友、企业、第三方机构中选聘了19位成果转化专员;首次为10个创新团队一对一匹配技术经纪人。学校首次在职称体系中设置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技术岗位;着力汇聚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复合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队伍,开展科技成果发现、挖掘、集成和转化服务。加强产业协作,为整合成渝地区医疗机构制剂产业资源,提高制剂质量和创新能力,发挥医疗机构制剂特色与优势,成都中医药大学发起成立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医医疗机构制剂产业联盟。2022年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药高价值专利培育”入选“科创中国”全球百佳技术转移案例。
八条政策现在已经正式发布,我们将进一步把政策做深做细,助力高质量成果产出、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培养、高效率成果转化。借此机会,我们也希望更多人士参与到学校科研成果的转化事业中来, 助力中医药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发展道路。
出品:成都科技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