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努力实现“双碳”目标的路上,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将随之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也将会受到前所未有的影响,同时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机遇。
这条“双碳”之路如何走好?
如何把握时代发展机遇?
在四川成都兴隆湖畔,作为天府实验室的4个方向实验室之一,天府永兴实验室聚焦碳中和领域“卡脖子”难题进行集智攻关,正在以科技创新探索实现“双碳”目标的具体路径。
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天府永兴实验室又有新动作——“2022天府碳中和论坛”将于3月27日在成都举行。借此机会,在论坛启幕前期,围绕碳中和领域的重点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府永兴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四川大学教授石碧接受了媒体专访,分享了在“双碳”背景下,实验室如何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Q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五年来,我国稳步推进节能降碳,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对于这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应该如何理解?
石碧院士:“碳达峰”“碳中和”是全世界都在关注的一个议题,因为“双碳”目标的实现不仅对全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有影响,而且对改善地球现有环境有着深远的意义。
例如,在生活方面,将在全社会引入更加低碳的生活方式,包括低碳交通、资源能源的节约、对生态系统的保护等;在生产方面,将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能耗等;在能源方面,将大力发展和利用清洁能源。在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同时也要实现生产水平与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所以我们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称为“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Q
在“双碳”背景下,四川有哪些优势和现实条件,可以助力目标更好地实现?
石碧院士:四川作为清洁能源大省,得天独厚的优势便是可再生能源的资源量极为丰富。尤其是水电,水电占比四川省总发电量的80%;再比如太阳能资源、风能资源、天然气储量产量也位居全国前列,实际上四川“天生”就有实现碳中和的优势。同时,在“双碳”背景下,今后的产业发展将受到碳排放的制约,四川得益于这种资源优势,可能相对受到的制约较小,再加上四川生态环境良好,植被覆盖面积广,这样的生态资源也会促进二氧化碳的吸收和转化。
Q
在全国大力推进“双碳”目标落地实现的大背景下,天府永兴实验室落地成都建设运行,在建设之初有哪些方面的思考和深意?目前有哪些进展?
石碧院士:天府永兴实验室最初的建设目标是,致力于打造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区域创新中心,进入碳中和领域“国家队”行列。根据国家重大需求,特别是针对四川地区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特点,设计研究领域,致力于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支撑我国,特别是四川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核心技术。
不过,想要达成这样一个目标,实验室还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建设过程。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实验室坚持服务国家“双碳”战略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首先要建立一个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的创新中心,能够为国家战略需求输出前沿技术成果,其次是为地区经济发展以及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揭牌一年多来,实验室总体来说还属于起步建设的初期,但也取得一些阶段性的进展。科技创新方面,已启动新型电力系统、零碳能源系统、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新技术等9个研究中心建设工作,已经组建由15位院士、5位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和24位院士、29位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其实一直在稳步推进。实验室六大研究部就各自细分领域都在进行相关的前沿科学研究,前沿的技术突破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一些研究成果正在联合企业和平台,进行中试工作。
Q
天府永兴实验室作为坐落于西部(成都)科学城的高能级创新平台,您觉得成都创新氛围和环境如何?实验室又将如何为成都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助力?
石碧院士:成都本来就是一座具有创新基因的城市,随着越来越多的科研人才在成都加速集聚,这座城市的创新活力也与日俱增。成都将城市的休闲娱乐与创新发展结合得恰到好处。有时候,科研工作者带着问题走出实验室,品味成都茶韵之时,说不定会有更好的灵感而受到启发。实际上,下午茶几个小时的收获,也许比在实验室待几天还多。
作为天府实验室的4个方向实验室之一,如何为成都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助力?第一,在产出研究成果的同时,既为国家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服务,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第二,实验室坐落在西部(成都)科学城,作为高能级创新平台可以为成都创新策源能力的跃升助力,使科技创新成为成都的一张靓丽名片。
在碳中和技术领域,我们既开展针对国际前沿方向的基础性研究,也希望产出多个可以形成千亿级、甚至万亿级产业的技术成果,一旦取得突破,将助力成都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Q
由天府永兴实验室主办的“2022天府碳中和论坛”将于3月27日在成都举办。在您看来,实验室举办本次论坛有哪些重要意义?
石碧院士:这次的“2022天府碳中和论坛”从某种意义上,它应该是一个国际性的论坛。这次论坛除了会邀请碳中和领域的国内院士、专家外,也会邀请国外知名专家通过线上的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并且天府碳中和论坛,我们也打算在成都定期地举办下去,逐渐在碳中和领域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论坛品牌。
对于自身来讲,实验室的建设者、专家学者、科研工作者都需要这样一个以论坛形式搭建起来的学术交流互动平台。我们可以了解各方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具体建议和意见,进行思想的深度碰撞,收获更加先进的理念,得到一些启发,从而优化实验室的发展思路与调整细分领域的研究方向。
另一方面,以会兴城,这样的国际性论坛,可以为成都带来众多创新资源。高端科技人才、头部企业、科研院所等,都会集聚成都,论坛为他们认识这座城市以及来到这座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Q
未来,实验室将聚焦哪些方面推进六大研究领域的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为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成都力量”?
石碧院士:六大研究部在组成结构上,特别注重产学研结合,每个研究中心都由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合作建设,项目研发全过程都注重成果的转移转化。
未来,各个研究部要抓的就是实实在在地产出几个可以实现应用的研究成果。同时,这个成果要“大”,它能创造新兴的产业,或者说能够通过该研究成果将已经落后的产业进行焕新或是整体替代。比如说,现有的风电设备里面有一些材料是需要进口的,通过天府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制作了可替代的低碳循环材料,从而形成产业链,影响全国乃至全球的风力发电行业。这既解决了依赖进口的现状,又进一步提高了材料利用率,升级了产业链。这样能够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产业升级转型的技术成果将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除此之外,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创新的活力源泉在于科研工作者。实验室会持续引进高层次人才,建设与之匹配的10-15个研究中心,为成果产出提供有力保障,不断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信息多一点
“2022天府碳中和论坛”将于3月27日在成都举行。届时将有17位院士、百余位专家学者出席,共同探讨国内外前沿技术,探索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模式,促进我国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具体来看——
出品:成都科技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