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
| 网站首页 |
电话:028-86643862
工作成果

科技人 学党史 担使命|党史·人物③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6.24| 浏览:8645次

周培源——中国湍流理论的奠基人


周培源这一生主要和两件事有关,一个是广义相对论引力论与宇宙,另一个是流体力学湍流理论。他对湍流理论方面进行了长达六十余年的研究,被称为世界当代流体力学的“四位巨人”之一。


作为我国湍流理论的奠基人,周培源从1938年开始从事研究。1945年,周培源在论文《关于速度关联和湍流涨落方程的解》中提出了两种求解湍流运动的方法;1975年,周培源提出“准相似性”的概念及与之相适应的条件;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又将所取得的结果与准相似条件推广到具有剪切应力的普遍湍流运动中去,并引进新的逼近求解方法,得到了新的成果。他数十年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受到国际上重视;所取得的重大研究成果在1984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周培源是一位科学家,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1952年-1981年他分别任北京大学教授、教务长、副校长、校长等职,在发展国家的教育事业、培养众多的科学人才方面成绩卓越,他把自己的学识、科学思想和治学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一代,努力为后继人才的成长铺平道路,深受广大学生和青年的拥戴。


周培源是一个视科学为生命的人,新中国成立前,他在广义相对论和湍流理论上取得了令世界同行瞩目的成绩;新中国成立后,他不仅从事科研,还积极参加北大的行政工作和社会活动。


屠呦呦——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2015年10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宣布当年得主——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她因为发现抗疟疾药物青蒿素而获此殊荣。这是中国科学家因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屠呦呦的名字瞬间传遍神州大地。回顾奖项背后,是屠呦呦几十年如一日扎根试验室的耕耘。


1967年,中国启动旨在研究防治疟疾新药的“523”国家项目。全国60多家科研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参加,屠呦呦临危受命,担任中药抗疟组组长。当时科研设备陈旧、科研水平不高,不少人认为这个任务难以完成。屠呦呦却认为:没有行不行,只有肯不肯坚持。她广泛收集历代医籍,查阅群众献方,请教老中医专家……三个月的时间,她通过收集的2000多个方药,精选形成包含640个方药的《疟疾单秘验方集》。


但科研之路总是磨练重重,在第一轮药物筛选与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抑制率不高,研究陷入僵局。屠呦呦并不气馁,她带领团队在一本本厚厚的医书中找答案。终于,东晋医书《肘后备急方》中治寒热诸疟的药方引起屠呦呦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她陷入沉思,为什么古人用“绞取汁”,而非中药常用的煎熬法?


经过周密的思考,屠呦呦重新制定了控制温度在60摄氏度以下对青蒿进行低温提取、将茎秆与叶子分开提取等方案。


日以继夜地研究,不负众望。1971年,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团队成功发现了抗疟效果100%的青蒿提取物,并在次年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1973年,青蒿素在海南开始进行临床验证,证实了青蒿素的疗效。1999年,世卫组织将青蒿素列入“基本药品”名单在世界范围推广。


屠呦呦说,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中国医药学让青蒿素带给世界更多希望之光,照亮了世界遭受疟疾病痛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