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
| 网站首页 |
电话:028-86643862
工作成果

科技人 学党史 担使命|党史·人物②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6.22| 浏览:9278次

 钱学森 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



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的成就,在中国的国家史和人类的世界史上,都留下了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来路。


1911年,钱学森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天资聪颖。父亲钱均夫是一位爱国学者,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奉献了一生;母亲章兰娟知书达理,并且具有很高的数学天赋。平日里,父母总会抽出时间陪伴钱学森,培养他对数学的爱好,讲授古代名人爱国故事。言传身教下,钱学森从小就立下远大志向:做一个有用的人,为建设祖国而奋斗。


1923年到1929年,钱学森就读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当时的校长林砺儒实施了一套以提高学生智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钱学森回忆,他和同学们临考不开夜车,不死读书,只求真正掌握和理解知识。1929年,钱学森考取上海交通大学工程机械学院;193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为了学到当时更尖端的科学知识,他考取了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出国前,父亲递给钱学森一张字条,字里行间叮嘱他做人不但要有智慧有思想,还要懂得忠孝仁义,希望他早日学成归国。带着父亲的殷殷期盼,钱学森踏上留学之路。此后,他虽身在美国,但始终心系祖国。


1955年,钱学森回到祖国的怀抱,也由此拉开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序幕。1956年,他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最先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在钱学森的参与和领导下,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80年5月,我国又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了第一枚运载火箭。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时间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钱学森曾说:“我姓钱但不爱钱。”他经常主动把获得的丰厚奖金和各类报酬捐给国家,捐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他一生默默治学,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他所选择的,都是一个科学家的最高职责,也是一个华夏子孙的最高使命。他不但是科学的旗帜,更是民族的脊梁、国人的典范,向世界展示着中国人的风采。

听音频,请点击以下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WDBI6PbZPFcw2snyLTskdQ

  蒋新松 中国机器人研究的开拓者



从“海斗一号”“潜龙”系列为代表的谱系化水下机器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类生命机器人,到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医疗康复机器人的研发……这些国内外知名科研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蒋新松院士所开创的事业基础。


蒋新松是我国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研究的最早倡导者之一。1977年,蒋新松在中科院自然科学规划大会上提出了发展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设想。在他和一批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下,机器人和人工智能被列入1978年至1985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发展规划。1979年,蒋新松提出把“智能机器人在海洋中应用”作为国家重点课题,并把“海人一号”水下机器人作为最初的攻坚目标。1985年12月,由蒋新松任总设计师的中国第一台水下机器人样机首航成功,1986年深潜成功。随后,我国首台“CR—01”6000米水下自治机器人研制成功,并于1995年夏天在太平洋海试成功,初步完成了我国实验区内太平洋洋底探测任务,为我国进一步开发海洋奠定了技术基础。


作为“863计划”自动化领域的首席科学家,蒋新松卓有成效地指挥了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技术攻关。在他的领导下,我国CIMS技术进入国际先进行列,获得美国SME“大学领先奖”和“工业领先奖”。他对“863计划”的贡献不仅体现在许多技术路线的建议和决策,对具体科研项目的管理和指导上,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性建议——重视国外先进经验又不照搬,与众多从事“863计划”研究发展的专家一道创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自动化发展道路。


他曾说:“生命总是有限的,但让有限的生命迸发出更大的光和热,让生命更有意义,这是我的夙愿。我只讲生命的质量,不求生命长短的数量,活着干,死了算!”


蒋新松说到做到,为祖国科学事业奋斗,为这个时代留下了刻苦学习、发愤图强、鞠躬尽瘁等的伟大精神。他是一位中国战略科学家,也是一座精神丰碑。

听音频,请点击以下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WDBI6PbZPFcw2snyLTsk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