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
| 网站首页 |
电话:028-86643862
工作成果

科技人 学党史 担使命|党史·人物①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6.21| 浏览:9298次

信仰之光照耀百年,初心指引前行之路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

这背后,离不开

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们开拓创新、接续奋斗

其中,不乏众多党员冲锋在前的身影

他们,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

矢志科技自立自强

一路披荆斩棘,勇闯科研创新“无人区”

突破制约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

取得一流水平的原创成果

他们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


从今日起,我们将用声音、用文字、用画卷介绍10位党员科学家,汲取不断前行的力量,肩负时代重任,勇攀科技高峰。



李四光:中国地质科学的奠基人


点击以下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X0b6bANGdVncJEKeKp5_Gw收听他的故事→

 

       科技人 学党史 担使命|党史.人物①——李四光    

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李四光是我国地质科学的奠基人。他倾尽毕生心血创立地质力学理论,提出的“先找油区、后找油田”理论让中国摘掉了“贫油”帽,指导寻找铀矿为“两弹”研发奠定坚实基础。


回首李四光的一生,他曾三易专业,始终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事业中。他作出任何选择的标准只有一个——“国家需要”!1889年,李四光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县回龙山镇农村。在他5岁那年,甲午海战的惨败让李四光在少年时代就有了学习造船的理想。1907年,李四光考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选学“舶用机关”。1913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他选择了采矿专业。但一年后,他决定改学地质专业。因为他发现中国当时没有铁矿,没有铁矿就炼不出钢造不出船,只有学了地质才能知道矿产在哪儿。从学造船到学采矿,再转学地质,这背后的原因只有一个:“国家需要”。


新中国成立前夕,李四光因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在英国停留,期间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此时,国民党政府已密令人员寻找李四光,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这一职务,否则就要被扣留。但面对国家召唤,李四光当机立断,坚定地朝祖国的方向而来。最终,历时半年多,李四光终于在1950年回到祖国大地,随即奋战在地质、石油勘探等建设事业的第一线。


彼时,国家急需石油能源,但探明储量却非常少,一些大国大肆散布“中国贫油论”,并进行石油封锁。可李四光坚持认为:我们地下的石油储量是很大的,从东北平原起、通过渤海湾、到华北平原,再往南到两湖地区可以做工作。在他的建议下,开始在全国开展大规模的石油普查工作,终于在1959年发现了震惊世界的大庆油田,中国的工业由此获得了源源不断的血液。中国“贫油”的帽子被摘除!


在新中国发展原子能事业建设国防的年代,李四光为寻找关键原料——铀元素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运用地质力学理论,通过自己从英国带回的一台伽马仪,指导“找铀队伍”发现一系列铀矿床,为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


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事业,李四光始终做出的是不愧于时代的无悔选择


黄昆:中国半导体技术的奠基人



点击以下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X0b6bANGdVncJEKeKp5_Gw

收听他的故事→

 

       科技人 学党史 担使命|党史.人物①——黄昆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黄昆是一位具有卓越才能的世界级物理学家,是我国固体物理学先驱、半导体技术奠基人。他提出了著名的“黄方程”和“声子极化激元”概念,并与他的妻子李爱扶共同提出“黄-里斯理论”,做出了许多开拓性的重大贡献,堪称中国物理界的“一代宗师”。


1919年9月,黄昆出生于北京。1942-1944年,黄昆在西南联合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吴大猷先生。1945年,黄昆赴英国留学,1948年获得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博士学位。


在“做学问”上,黄昆可谓是“少年成名”。1948-1951年,黄昆在英国利物浦大学理论物理系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并访问英国爱丁堡大学玻恩教授。期间,他建立了离子晶体长波长光学振动的唯象方程“黄方程”;提出了“声子极化激元”的概念;提出的“黄-里斯理论”是固体中杂质缺陷上的束缚电子态之间的多声子光跃迁和多声子无辐射跃迁理论的奠基石。黄昆与玻恩教授合著的《晶格动力学理论》,至今仍是固体物理学领域的权威著作。此时,年仅32岁的黄昆的学术研究,已经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需要大批现代科学技术专家,更迫切需要培养一批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1951年底,作为一名已享誉世界的青年科学家,黄昆怀着振兴中华、报效祖国的理想,毅然中断自己已经从事多年且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放弃个人科学生涯进一步获取重大成就的机遇,踏上了回国的路程。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等单位工作。


在“为人师”上,黄昆重视培养人才远胜个人学术成就。他在北京大学完善和加强了普通物理教学体系,创建了中国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两门课程的教学体系。大批向科学进军和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大批从事“两弹一星”研制及国防建设的科技人员都曾经聆听过他的授课。黄昆在人生科学研究的黄金时期全力以赴从事教学工作,把最好的时光奉献给了祖国,为中国培养几代半导体科学技术专门人才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黄昆先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瑞士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并获得1995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半个多世纪以来,黄昆院士热爱祖国,热爱科技事业,辛勤开拓,奋斗不息,为创建和发展我国半导体科技事业做出重要贡献,是当之无愧的物理学界“一代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