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福建南平到遍及全国
从200多人到数十万人
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
在田间 在果园
在山顶 在茶园
……
总能看到科技特派员们忙碌的身影
他们——
以服务“三农”为使命
带动农民脱贫增收致富
促使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为科技兴农富农作出突出贡献!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热情,今年3月25日,《科技部办公厅关于举办2021年度“大美科技特派员”微视频征集活动的通知》印发,2021年度“大美科技特派员”微视频征集活动已正式启动。
12年来,把桃品种选育的论文写在成都龙泉山上,通过小小的水蜜桃促进四川桃产业转型升级……成都科技特派员、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研究员陈栋也成功入选“大美科技特派员”。
目前
2021年度“大美科技特派员”
微视频征集活动已开启投票环节
让我们一起为TA打call!
投票时间:
6月15日至28日
投票方式:
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投票界面,每人每天可投20票
搜索:3-陈栋与桃,为他投票
今天,让我们再次认识一下陈栋
听听陈栋与桃的故事——
2009年,陈栋带着技术扎根龙泉山
时间一晃,12年过去了
这里的桃子
从12元一筐,到现在12元一个
科技与坚守,改变了乡村的模样
选育霞脆、晚湖景等新品种
效益提升50%到一倍
近日,四川省科技厅发布消息称: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桃研究团队联合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培育出的霞脆、霞晖8号、晚湖景等桃类新品种,正在替代皮球桃、北京24号等传统老品种,成为四川主推品种。
这背后,离不开科技特派员陈栋“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努力。
“这里以前种植的品种,早已经淘汰,现在全部换上了我们研究了10多年的新品种!”陈栋说道,以前龙泉水蜜桃品种以皮球桃为主,品种老化、结构单一,且还存在裂核现象,采前落果严重,品质低,价格上不去,种植户效益低。
从供过于求到供不应求,背后是无数次艰辛的育种尝试。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下文简称“农科院”)针对品种短板、熟季不配套等问题,在龙泉山上建立了资源圃,开展品种选育。
“不仅高精尖的产品要中试,农业的新技术也需要中试!”陈栋介绍,我们培育出的新品种,到底生长好不好,果子质量高不高,都是要靠实践,这里就相当于我们的中试基地。“在这片桃林中,我们有好几千株桃树,涉及70多个品种,要通过我们的科技化、专业化的种植,来筛选出最成熟、质量最好的桃品种,再给农户进行推广。”陈栋说道。
一棵桃树的种植,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容易。“70多个品种的桃树,就有好几十种不同的种植方法。”陈东坦言,整土、施肥、避雨、蔬果、套袋……桃树种植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着科技的“含金量”。
通过10余年培育,资源圃诞生了一系列新品种。霞脆、霞晖8号、晚湖景等桃类新品种就是从资源圃里选出来的。陈栋介绍道:“霞脆、晚湖景等新品种,效益提升50%到一倍。”
龙泉山上有几十年桃树种植经验的果农将新品种带回了家,整理种植地、清理旧品种。龙泉山上一万多亩地,在春天时绽开的桃花,承载着果农与科研员的期待。
“我们以前都是自己摸着石头过河,随便种种,但是陈老师带着技术过来以后,就变了样,不仅有新品种,而且在每一个环节都教我们如何科学的栽种,绿色的栽种。”村民自豪地说,现在的桃子特别好,还可以出口,去年村里有种植户,靠着桃子收入30万元。
4万公里探索之路
“接地气”的科技指导步履不停
陈栋的日程,马不停蹄。
“4月间是这里最忙碌的时节,因为要给每棵桃树蔬果、套袋。”陈栋走在桃林里,一路给农民们讲解,沾满了泥土的皮鞋,和穿戴整洁的一身,格格不入。但陈栋打趣地说道,这就是特派员的颜色、泥土的颜色。
一周5天,至少有3天的时间,陈栋都在龙泉山间来回跑,他对龙泉山崎岖的山路已熟稔于心,好像每一个拐弯,都在他的掌控之中。“这里的山路,我不知道开了多少遍了,有时候一天往返一两百公里,一年估计有4万公里。”陈栋往返于实验室与田间地头,一边是严肃谨慎的科技创新,一边是“接地气”的科技指导,他对龙泉山熟,对龙泉山的果农更熟。
张书本在龙泉山上经营着一家家庭农场和一片果树,陈栋称他为“特派员的特派员”。
“先找科技意识比较强的农户进行技术推广,让农户做出成果,在老百姓就有了说服力。”陈栋笑称,“有桃的地方都有我们的身影,本身没桃的地方,我们也可以把桃子给它种出来。”
陈栋并不觉得路途奔波,这些年来,他指导服务成都市范围内专合社25家、企业12家、家庭农场20家、农户2000余户,年召开技术培训会30余场次,培训技术服务队、基层农技人员、企业技术骨干50人次以上、果农2000人次以上。“桃李满天下,在科技的辅助下,小小的桃子却蕴含着大能量。”
研究并不止步,陈栋的团队,已经又开始新一轮的育苗工作。用品种的迭代更新,带领四川桃产业结构调整。
“也会经历很多不如意。种子是中国农业的‘芯片’,但这个‘芯片’却很难炼成。”陈栋举例,比如,杂交后不一定能看到种子,早熟品种不发芽,种核没贮存好坏掉了,寄予厚望的品种选出来却不是想要的那种,等等,都是常有的事儿。“有一年,农科院杂交了2万多粒种子,真正得到的杂交苗株,只有1000颗左右。”
此次在龙泉山一带种出来的新品种,含糖量最高可达20度以上,比传统品种更甜,口感也更好。能否通过调整桃品种结构,延长鲜果应市期?
陈栋介绍,除了对原有品种进行升级换代,目前还尝试利用科技手段,升级桃品种,保证在5-11月,四川境内天天都有新鲜的桃子吃。“比如,在6月底至7月上旬,硬、脆、耐贮运的品种霞脆上市,适合电商销售;在中晚熟季,这时候逢四川雨季,雨水多,就选择了如霞辉8号、晚湖景等含糖量高的品种。”
据了解,“十四五”期间,农科院也将继续选育推广更多新品种,比如黄玉1号和黄玉2号等鲜食黄肉桃及蟠桃、油蟠桃等优良品种。让更多多样化的优质新品种能走进四川人的果盘中。
从选种、育苗,到最后结果、产品推广,还需要大量地修剪工作穿插其中。目前,在龙泉山脉推广的以“旺头、去旺、疏稀、留细”为核心的桃长枝修剪技术,克服了传统短枝修剪技术复杂、费工费时、坐果率低等技术问题,亩修剪成本降低30%-50%、优质果率达80%以上,每年在成都市应用20万亩以上。
“全链条‘上阵’,真正用科技的手段,让村里的老百姓致富。”陈栋说。
如陈栋一样的
成都科技特派员队伍
还在不断壮大
他们,将继续行走在祖国大地上
播撒更多科技的种子
在新时代的答卷上
写下更多动人的创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