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
| 网站首页 |
电话:028-86643862
工作成果

科技一线|这里,走出蓝天上的“高精尖”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5.12| 浏览:9111次

5月的成都科学城

草木葱郁、生机勃勃

兴隆湖畔,拥有5栋办公大楼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都创新研究院

格外引人注目

科技一线|这里,走出蓝天上的“高精尖”


聚焦航空航天领域

蓝天上的高精尖技术,在这里研发

院士的前沿创新项目,在这里转化

我国航空航天事业未来的栋梁,

在这里培养

……

与成都科学城共生长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都创新研究院已成为

激发成都航空航天领域

科技创新活力的重要力量

观看视频,点击以下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HPFV1Y6Ci7-wty6Scd-Yw

今日,走进科技一线,我们深入成都市校合作的又一“标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都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北航成都创新研究院”),去看看蓝天上的“高精尖”。


多中心齐头并进——市校协同创新成效初显

四年前

成都科学城在起步之时

多了一位新成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相距1700多公里的成都与北航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

实现双方共同发展

从成都科学城天府新经济产业园起步,北航成都创新研究院发展迅猛,重点开展航空航天领域的尖端科研创新、重大技术攻关、高层次人才培养及国际交流。

科技一线|这里,走出蓝天上的“高精尖”

科学研发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扎扎实实把研发成果落到实处。据北航成都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张恒介绍,目前,研究院已初步建立起航空大数据研究中心、航空电子系统研究中心、单晶高温合金研发中心、先进涂层及装备制造中心、微小型燃气轮机研究中心、航空混合动力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除此之外,北航还在彭州的航空动力产业功能区,建立起了北航成都航空动力创新研究院。


校地合作正多点开花显成效。截至目前,研究院申报发明专利70余项,获批软著22项。


宫声凯院士团队的“新型Ni3Al基单晶合金及高效气冷叶片技术”获得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高温/超高温涂层材料技术与装备”技术已在成都落地转化;

张学军教授团队的“空地一体化协同防撞关键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相关成果已在成都落地转化。

科技一线|这里,走出蓝天上的“高精尖”

不止于此,为推动项目落地,北航成都创新研究院主动承接四川地域优势,与四川省九洲集团建立“国家空管监视与通信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西华大学组建低空空域管理专家团队,助力四川省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推动四川通航产业发展……

去年11月底,10万平方米的北航成都创新研究院正式投入使用。园区将主要用于从事以航空航天为背景的大数据、先进材料与制造、先进飞行器及动力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将为四川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院士领衔、教授带头 成都“智”造打破技术壁垒


院士领衔、教授带头……

如今

在北航成都创新研究院

汇聚高端人才的一支支队伍以研筑梦

助力成都“智”造就地转化


在研究院展厅内,一台灰黑色的模型毫不起眼,但它却是填补我国涂层材料领域空白的“大功臣”。

这就是宫声凯院士“高温/超高温涂层材料技术与装备”项目的产业化模型,该技术曾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热障涂层就好似为器件穿上“隔热外套”,能有效地降低叶片表面的温度,提高涡轮前进口温度,从而提高发动机推重比。

科技一线|这里,走出蓝天上的“高精尖”

“这一技术过去一直被国外掌握,宫声凯院士团队通过科研攻关实现技术突破,极大地保障了发动机叶片的长寿命和高可靠性。”张恒介绍,该成果已在成都转化,成功实现航空发动机叶片热障涂层制备设备的生产,打破了国外垄断。

创新无止境,勇攀科研高峰,宫声凯院士团队仍在朝着更大的目标前进——抢占未来先进航空发动机叶片内腔涂层制备发展制高点,团队已完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学气相沉积设备原型机,即将推向市场。

在研究院,还有许多如宫声凯院士一样的创新团队正在孜孜不倦地潜心科研——

走进位于研究院5号楼的张学军教授团队实验室,研究人员正在进行着无人机感知与避撞系统的地面仿真模拟实验——

科技一线|这里,走出蓝天上的“高精尖”

专业的无人机地面站驾驶杆、多屏的飞行员交互界面、实时的仿真飞行器仪表盘……两位研究人员分别充当无人机远程驾驶员与目标机飞行员,按照标准测试场景卡的流程进行着人在回路的仿真飞行实验。内置的感知与避撞算法可实时探测无人机周边空域的潜在飞行冲突,并向远程驾驶员给出相应告警及规避信息,指导远程驾驶员安全高效地操作无人机开展飞行互动。

面向航空安全这一国家重大战略,张学军教授带领团队重点突破了时间与空间多尺度协同防撞关键技术,研制了系列核心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形成了由关键技术、系列装备和运行模式构成的空地协同防撞体系,促进了航空安全领域的技术进步,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通过无人机感知与避撞系统,能否为无人机飞行保驾护航?

“通过攻坚多项关键技术,无人机将可以达到与有人机等同的安全水平,保障空域系统整体的安全性。”研究院航空大数据团队技术负责人杨镇宇介绍,该系统能实时监测到以本机为中心的周围交通情况,通过冲突探测算法判断周围目标机与本机的空中碰撞威胁,并以图形和声音两种告警方式提示无人机地面操作人员,同时提供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的冲突解脱策略。“该防撞系统预计2021年将完成地面测试验证和飞行试验,2022年正式投入使用。”

科技一线|这里,走出蓝天上的“高精尖”


除此之外,李秋实教授团队,也正在针对西南地区高原、山地、丘陵等复杂地形,对物流运输、物资投放、抢险救灾对短距、垂直起降无人机、通航飞机的特殊技术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油电混合动力系统关键技术攻关,逐步掌握总体设计、关键部件设计、系统集成等核心技术,形成无人机/通航飞机油电混合动力系统产品研制、生产以及测试能力。预计未来三年可产生3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和无人机/通航飞机油电混合动力系统产品研制能力。


可以预计,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高精尖”技术从这里诞生……


与成都科学城共成长 将助力天府实验室建设


从北航成都创新研究院向远处望去

兴隆湖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

公园城市的幸福美好生活

让越来越多的“北航人”来到成都

并选择“留下来”


“目前,约有150人在研究院开展研发和成果转化。”张恒表示,随着地铁一号线南延线的开通,成都科学城的交通越来越便利、生活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善、医疗条件越来越好……成都科学城软硬件条件的提升让便利“触手可得”,工作生活在这里“幸福感”满满。

科技一线|这里,走出蓝天上的“高精尖”

“更为重要的是,创新在成都还有许多‘隐形’的幸福。比如,在人才政策上,成都天府新区推出了‘天府新区英才计划’,成都有‘蓉漂’人才计划、人才公寓等相关政策。此外,针对创新创业团队还有产业化落地政策,这对创新团队来说吸引力很大。”在张恒看来,成都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城市,可以让所有人都能很快融入其中。


除了科研团队,研究院也把北航成都人才培养基地设置在此。据张恒介绍,目前,研究院已累计培养研究生74人。“良好的科研条件和环境让学生来成都研究院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今年1月毕业的几位研究生已经决定留在研究院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同时,成都本地团队中的优秀人才也获得了再培养的资格,将在北航继续深造。”

科技一线|这里,走出蓝天上的“高精尖”

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踏上新征程,开启新局面。张恒表示,接下来将继续把研究院的学科优势做强,并将进一步拓展学科方向,探索学科交叉融合;与此同时,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并引入更多“北航系”科研团队“落子”成都。


助力成都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研究院还将积极参与到天府实验室的建设中,充分发挥研究院在航空电子与空管系统、先进材料与制造、先进飞行器及动力等领域的技术优势,为实验室建设“添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