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立足新发展阶段,
贯彻新发展理念,
构建新发展格局,
成都怎样更好地激发活力,
提升策源能力?
日前,成都市科学技术局正式印发《2021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提出从7大方面29条举措入手,紧扣“高质量发展攻坚年”主题,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夯实创新基础、壮大创新主体、完善创新链条、构建创新生态,全面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2021年,成都将努力实现西部(成都)科学城加快成势,天府实验室启动运行,“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持续增长,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新经济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持续提高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推动技术合同成交额及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再上台阶,建成运营多个高品质科创空间,力争不断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跑出科技创新“加速度”。
在一个半弧形的建筑群中央,一个蓝色立方体造型的构筑物,犹如一颗“超级大脑”在不停运转,周边的建筑物源源不断向它输送“能量”……这颇具科技感和未来感的建筑,即是成都“最强大脑”所在地——成都超算中心。从2019年12月正式开工建设到2020年9月投入试运行,不到1年时间,成都超算中心建成并投入试运营。
不止是超算中心,在西部(成都)科学城这片创新热土上,科学家们勇攀科技高峰,开辟“领先一公里”赛道。在这里,一个个大装置、“国之重器”加速研发,牵住应用基础研究这个“牛鼻子”,站上与未来相见的最前沿。
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工作要点》提出,2021年,我市将聚焦“两区一城”加强科技创新战略布局——
加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规划。制定出台《成都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加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规划。
加快推进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将修订完善《西部(成都)科学城战略规划》,打造“中科系”“高校系”等新型科研机构。
加快建设天府实验室。对照国家实验室标准,推进建设专业领域实验室,成熟一个启动一个。
推动高能级创新平台落地建设。加快建设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四川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等重大科研基地。推进成都市科技数据中心、华为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建设。
在兴隆湖东端,建筑群高低错落、疏密有致,一条中轴长廊依地形起伏随势而成……天府海创园位于成都科学城,是成都高品质科创空间首批示范园区。未来,将围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创新型企业成长需求,提供平台服务。
促进创新要素向科创空间、产业功能区聚集,今年,《工作要点》提出,我市将高标准建设运营高品质科创空间——
实施《成都市高品质科创空间营运管理考核办法》,聚力打造业态鲜明、功能突出的科创空间样板,构建完善营运管理机制。
加快导入优质创新资源。成都将瞄准重点区域,持续开展高能级企业、高层次人才项目招引,引聚校友人才、技术、资金等进入科创空间。
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成都还将提升技术转移转化能力,推动技术转移机构市场化专业化发展;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力,设立“人才贷”“成果贷”“研发贷”等创新产品。
提升创新创业孵化能力,制定《成都市创新创业载体建设、运营、服务资助管理办法》,完善双创载体绩效评价指标,引导载体提升运营能力。
在成都,正在涌现越来越多的高质量创新主体,有这样一组数据足以诠释:2020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971家,增幅超40%,总数达到6120家……
高新技术企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工作要点》提出,我市将加快培育壮大技术创新主体,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新经济企业数量增加——
进一步壮大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今年将建设完善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培育库,分批落实高企认定奖补,推动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增长;支持发展创新型领军企业,成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政产学研用联盟,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培育行动。
持续加大企业研发投入。落实企业研发准备金奖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支持和优惠政策,鼓励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等,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支持科技型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共建市级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深入推进科技创新补链强链。围绕集成电路、高端软件、智能传感器、高性能制造装备等领域,开展产业补链强链科技专项行动。
加快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联合产业功能区打造“三大特色场景”(智能空管、普惠金融、智慧医疗)“四大重点场景”(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农业、智慧旅游)。
今年年初,好消息传来——隶属于侠客岛里集团的菁蓉岛孵化器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事业上不断取得突破,成都侠客岛里创始人兼CEO王宏波表示,在蓉创业幸福感“爆棚”。
(图据:“成都发展改革”搜狐号)
王宏波笑言,自己将继续当好在蓉创业的“梦想家”,也要当好为众多创新梦想插上翅膀的“筑梦人”。
事实上,创新创业就业在成都,“成都式”幸福一直触手可及。《工作要点》提出,2021年,我市将着力推动科技创新服务幸福美好生活——
实施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筑梦工程。深入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广泛布局承载青年创业的多形态支持载体,聚焦青年创业全生命周期需要,为符合条件的青年创业项目给予全额贴息贷款支持,为青年人才提供无抵押、无担保、低利率、期限灵活的纯信用贷款。
提升社会发展领域科技支撑能力。开展医疗卫生领域技术创新研发与重点大科技应用示范项目。围绕全市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加强科技创新支持。
以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成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积极推动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创建工作。
创新开展科学普及工作。举办2021年成都市科技活动周、科普活动月和科普讲解大赛,支持建设绿道科普基地,组织科普进园区、进社区。开展“大运会+科普”“院士专家进校园”等科普活动。
2020年11月25日,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成都“一口气”与上海交通大学签下4个“大单”——成都将与上海交大在上海交大天府科技园、上海交大(成都)研究生培养基地、上海交通大学成都先进推进技术研究中心、高端数控制造装备研究院等4个项目上展开深入合作。从人才培育到项目研发,从园区孵化再到市场应用,这次签约几乎覆盖产业全链条,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源动力。
(摄影:TakePictures)
深化区域协同创新合作,成都还在不断“加码”。《工作要点》提出,今年,我市将加快构建协同创新发展格局——
深入推进校院企地协同创新。支持在蓉高校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持续扩大高校院所朋友圈,开展“校企双进”系列活动,推动实施校院企地合作重大项目,深化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建设。
加强成渝和成德眉资科技创新合作。实施成渝科技创新合作发展计划,建设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提升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水平。加快推进“一带一路”科技创新示范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持续推进中日科学研究及技术服务合作,与韩国、新加坡、以色列以及欧洲国家联合举办“国际双城链·云对接”系列活动。
多措并举,夯实科技创新人才支撑,深入实施“蓉漂计划”“成都城市猎头行动计划”“产业生态圈人才计划”“蓉贝软件人才引育计划”;大力引聚“高精尖缺”外国人才,在科创空间设立外国高端人才来蓉工作周转池,多渠道引进海外创新人才。
去年底,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4所高校成功入选国家职务科技成果改革试点,占全国试点单位10%。
事实上,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成都一直敢为人先。《工作要点》提出,今年,我市将继续改革完善科技管理体制机制——
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我市将推动高校院所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探索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技术类国有资产管理新模式。
深化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修订《成都市科技计划与项目管理办法》及配套工作规程,持续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试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负面清单”等制度,赋予项目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
加强科技监督和科研诚信建设。将科技监督工作嵌入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全过程,搭建成都市科研信用信息数据库,推进科研信用与其他社会信用信息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