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国家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成都,乘势而上
在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机遇之下
成都加快推进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
布局“一核四区”
打造创新策源地
引聚了越来越多的
前沿科技企业落户
……
焕新动能、筑梦未来
成都,正跑出科技创新加速度
本期,我们将聚焦于西部(成都)科学城的机遇与未来,听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成都赜灵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陈俐娟,从科研工作者和创业者的角度,讲述她的追光故事。
观看视频,请点击以下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ljt7po5lyO2wVegsUnzk1g
▲长按识别上图二维码,观看视频
追光者(讲述者)——陈俐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1级教授、四川大学2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863重点项目牵头人、成都赜灵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
“人民的需要和呼唤,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时代声音。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习近平
2004年,从英国获得博士学位回到四川大学任教的陈俐娟,一直为这句话努力奋斗着。
作为一名医疗科技工作者,陈俐娟和她的团队长期以来从事创新药物研发,在过去十几年,先后领导和参与了10个覆盖肿瘤、糖尿病、肺纤维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创新药物的研究,其中多个创新药物进入临床试验。
如果将科学研究比作一条河流,那么基础研究就是“上游”,决定着“中游”的技术创新和“下游”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想打破技术成果走出实验室实现产业化的“玻璃门”,背后离不开多方面的支持。
“在2018年以前,创新药物要想面世,均是以项目转让的形式转让给企业,由企业来主导开发直至上市。”陈俐娟坦言,为了激发广大科研工作者创新创业的热情,更为了与国际创新环境接轨,国家全面推行新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
新制度的推出意味着:凡是拥有药品技术研发能力的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甚至只有几个人的小微企业都可以申请并获得药品上市许可批件。在陈俐娟看来,国家出台的这项政策,是对新药研发者进行的一次“松绑”,是在生物医药科技界吹响的一声号角,更是对科技生产力的一次大解放。
“一方面,国家正大力激发科研工作者的创新创业热情;另一方面,关于如何解决高校、研究所科研人员的成果与单位的科技成果权属分配的问题。”对陈俐娟来说,成都,让她抓住了这一次机遇。“成都先行先试,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进行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探索。”
此次改革的关键之处在于:明确了科技人员与所属单位是科技成果权属的共同所有人。
在这样的背景下,四川大学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乘势而上,于2018年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简称“华西九条”,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成果权属中个人可以最高占到90%。
“这是华西历史上对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最开放的政策,解决了长期以来成果转化个人与单位权属分配上政策的真空,让我们在成果对外转化、个人持股以及开办公司时做到了有法可依,无后顾之忧,极大地激发了高校科研的创业热情。我也是在这个时候萌生了创办公司的想法,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被成都市激励生物医药的政策与服务的理念深深打动。”陈俐娟谈到。
除此之外,成都在人才引进的政策方面也是“动作频频”。针对创新创业四类人才关键群体,成都市推行“因材施策”精准服务政策,不拘一格,先后出台实施各类支持计划和政策,积极引导海外高层次人才、科技人员、青年大学生、各类草根能人等“四路大军”进入创新创业主战场。
创新药物的批准上市,不仅要经历漫长而具有风险性的阶段,而且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成都在生物医疗方面给予了强大的支持,并且把支持的阶段前移,覆盖了从临床前直至上市的全过程。对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领先性和巨大市场前景的I类新药,经评审可给予累计不超过3000万元的补贴。
有了资金,创新企业首先面临的是研发场所的选择和落地。“身为四川大学的教授,出来创业是非常幸运的。”陈俐娟讲到,作为校地合作的成果,成都市与四川大学在新川科技园共建成都前沿医学中心,实现学校、企业、政府三方共赢,三方共建的创新模式。不仅让企业可以“拎包入驻”,而且还对资金困难的初创企业提供3-5年的房租补贴。
也正是由于这些支持,成都赜灵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得以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得到快速发展,形成覆盖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6个新药研发管线。陈俐娟说道,“没有成都市政府、四川大学政策的支持以及良好的软、硬条件,即使我们科研人员有满腔的热血也是空谈。”
“成都在高校院所数量、重点学科、人才规模等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十,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114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及众创空间69家。”陈俐娟自信地讲到,“成都的科技资源优势比较明显,未来一定具有很好的转化市场空间。”
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方面,新的发展蓝图已经绘就。
2020年10月28日,成都市召开科技创新与“十四五”规划院士专家座谈会,在“十四五”重点领域布局方面,参会的院士专家提出在材料、量子、医疗器械、大数据、人工智能、中医药等前沿技术领域的发展方向,预计这些建议将推动成都在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1月20日召开的成都市科技工作会议提出成都将在2021年深入实施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推动在蓉高校院所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健全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容错纠错免责机制,建立健全职务科技成果改革管理制度。
此外,成都还将探索试点重大科研项目“揭榜挂帅”、重大创新项目设立“首席科学家”、财政科研经费“包干+负面清单”等制度,赋予项目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
眼下,成都正全面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其中“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筑梦工程”提出要让青年创业者“创新有平台、创业有底气、就业有机会、情感有归属”,努力将成都打造为创新创业者的“圆梦之都”。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和创业者,陈俐娟对成都的科创发展颇有感慨。“我坚信,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时代机遇下,未来的成都一定会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陈俐娟说,“我更希望,未来的成都将涌现出成千上万的科技追光者投入到成都创新发展的浪潮中,为我们美丽的成都发展贡献青春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