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
| 网站首页 |
电话:028-86643862
工作成果

“十三五”科技事 ④ |“创新突破”中的成都机遇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2.28| 浏览:10989次



“十三五”科技事 ④ |“创新突破”中的成都机遇


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赋能未来

科技创新赋予科技成果

全新的内涵和呈现方式

创造出别样的广阔场景

用技术变革和模式创新

赋能未来美好生活

“十三五”科技事 ④ |“创新突破”中的成都机遇


本期

我们将走近那些引人注目的科技成果

看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

为科技创新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十三五”科技事 ④ |“创新突破”中的成都机遇


“十三五”科技事 ④ |“创新突破”中的成都机遇


国家科学技术奖频频上榜

获奖数量持续保持全国前列

时代发展,科技创新为先。作为全国科技人最具“分量”的盛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现场一直以来都闪耀着“成都科技”的身影。

今年1月,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公布了中国科技界顶级奖项——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名单,成都再一次斩获颇丰。在蓉20个项目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国获奖总数的10%,获奖数量继续在副省级城市中保持全国前列。20个获奖项目中,成都主持完成11项、参与完成9项,其中2项主持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十三五”科技事 ④ |“创新突破”中的成都机遇

西南交通大学何川教授主持的“复杂艰险山区高速公路大规模隧道群建设及营运安全关键技术”就是2个获得一等奖的项目之一。这也是西南交大继1999年(沈志云院士主持)、2005年(翟婉明院士主持)以来,第三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殊荣。

“复杂艰险山区高速公路大规模隧道群建设及营运安全关键技术”历经15年协同攻关,突破了复杂艰险山区高速公路大规模隧道群的建设与营运安全关键技术瓶颈,取得复杂地形地质环境隧道失稳灾变综合防控技术、高速公路大规模隧道群通风照明安全提升技术、高速公路大规模隧道群防灾救援联动控制技术等三大重要创新成果。同时,该项目还突破了在大型活动断裂带破碎建设大规模隧道群的技术瓶颈,开创了大规模隧道群智能联动控制、协同防灾救援全新模式。

“十三五”科技事 ④ |“创新突破”中的成都机遇

何川教授(左)在京参加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目前,这项成果在13个省市获得大规模应用。自主研发的隧道群联动监控系统直接在线监控100多条高速公路,实现了超过千座隧道的安全营运。

当然这只是一个镜头定个, “十三五”以来,成都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的数量,也一直保持着全国前列:

2016年,由成都市主持和参与完成的21个项目获奖,荣获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获奖数量占四川省总获奖数量的70%;

2017年,由成都市主持和参与完成的26个项目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1人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2018年,成都市29项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主持完成11项,获奖数量超过国家科学技术奖总数的1/10,占四川省总获奖数量的90%以上;

……

据统计,截至2019年,成都市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83项,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彰显着成都科技创新实力的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成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加大基础科研创新投入,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 “一线者”说】 何 川 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副校长

“十三五”科技事 ④ |“创新突破”中的成都机遇

"技术的跃进将极大地加快西部交通建设的步伐,我们多年辛勤攻关取得的成果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认可,同时这个成果能够为西部地区的交通建设贡献力量,让我们由衷感到高兴。"

“十三五”科技事 ④ |“创新突破”中的成都机遇


插上科技创新的“翅膀”

“成都造”无人机乘风翱翔

时间倒回到三个月前,今年9月,科创板上市委第76次审议会议结果公告显示,成都纵横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上市(首发)申请获通过,成为成都第五家科创板过会企业。

“十三五”科技事 ④ |“创新突破”中的成都机遇

参与森林火灾救援工作、对农作物进行生长监测、到高原完成矿区航测……从无人机飞控,到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飞行平台,再到各类行业解决方案,作为国内首家将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产业化的公司,成都纵横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深入到各行各业,从“产品到精品到系统”,满足了不同的市场需求,一步步完成技术的创新和突破。

今年1月,成都纵横大鹏无人机制造基地项目正式开工,项目位于西部(成都)科学城核心区域——成都科学城。“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工业无人机研发生产,做全球领先的工业无人机系统提供商和服务商,将中国工业无人机技术带向全世界。” 成都纵横公司董事长任斌说道。

“十三五”科技事 ④ |“创新突破”中的成都机遇

不仅仅只有纵横,当下,成都的无人机产业也在迅速崛起,吸引着全国乃至世界关注的目光:

2016年才在成都注册的腾盾科技虽然是一家年轻的创新型高科技航空企业,但他们已经有全球最大的无人机,还开创了无人机空投物资、组网通讯等商用化的先河;

四川傲势科技有限公司 ( AOSSCI )是国内无人系统技术自主创新的引领者和生态构建者,其研发生产的X系列无人机系统,已服务于航拍测绘、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电力巡检等众多领域。

……

目前,成都无人机领域的企业总数已超200家,诞生了纵横科技、沃飞长空、腾盾科技等行业领军企业,在工业级无人机特别是中高端无人机研发制造方面也具有独特优势。

【 “一线者”说】

任 斌 成都纵横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十三五”科技事 ④ |“创新突破”中的成都机遇

"成都的政策环境、政务服务等都比较好,航空产业积淀深厚,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突出。纵横股份依托成都市整体创新环境,快速发展成为国内规模领先、最具市场竞争力的工业无人机企业之一,在细分领域占据领先优势。"

“十三五”科技事 ④ |“创新突破”中的成都机遇


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技术国际首创

“超级高铁”在“路上”

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内,实验台架高速运行,轮轨摩擦声气势磅礴。模拟高铁真实运行环境,一项项测试数据由此完成。

最近几年,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持续开展的一项重点工作是,常导与高温超导磁浮车辆理论研究与系统技术。简单来说,这系列技术将覆盖中低速城轨、高速城际以及未来超高速洲际磁浮交通,即引来众多关注的“超级高铁”。

“十三五”科技事 ④ |“创新突破”中的成都机遇

作为革命性的技术创造,高温超导磁悬浮技术首先诞生于西南交通大学的实验室里,将高温超导磁悬浮技术应用在轨道交通上,更是西南交通大学首创。

为了不断开展技术创新与实践,西南交通大学还搭建了全球首个真空管道超高速磁悬浮列车环形实验线平台,可进行0-50km/h的实际动态运行实验、进行载人实验等关键技术研究。

除此之外,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还建设了多功能高速列车运行模拟试验台,线路长度140m(双线),设计最高试验速度400km/h,主要用于研究管道运输、高速助推、超导磁浮。

“十三五”科技事 ④ |“创新突破”中的成都机遇

邓自刚是高温超导磁悬浮研究的重要领头人之一。2012年,邓自刚在获得实验室提供的100万启动资金后,立即展开了真空管道的设计和搭建。为了节约成本及时间,他亲自带着工人和学生一块一块地拼装轨道,短短10个月时间,就建成了全球首个真空管道超高速磁悬浮列车环形实验线平台,这也是国内第一个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环形实验线,验证了“真空管道+高温超导磁悬浮”的可行性。不久后,轨道外又披上了有机玻璃管道的“外衣”。

这个研究成果在全球同行的眼里,是中国人一次革命性的技术创造!从此,中国在高温超导磁悬浮技术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如果未来运用到实践上,生产出磁悬浮列车速度上限不可估量。”邓自刚说,“理想状态下,超高速真空管道超导磁悬浮车在低压管道中最终能实现时速大于1000公里,并且能耗低,没有噪声污染。”

这意味着,中国的“超级高铁”极有可能在这里诞生。换句话说,这堆实验设备,搭建的将是人类目前能触摸到的未来超级高铁的雏形。

“十三五”科技事 ④ |“创新突破”中的成都机遇

如果说,实验室建设是第一步的话,现在,高温超导磁悬正在进行第二步突破。

发力“超级高铁”,在成都科学城,一条长6公里的试验线正在加速建设,在这里,将进行时速1000公里以上的真空管道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应用关键技术和工程示范研究。

“超级高铁”,已在成都萌芽开花,值得期待!

【 “一线者”说】 邓自刚 西南交通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十三五”科技事 ④ |“创新突破”中的成都机遇

"今后五到十年,将是我国‘超级高铁’载人试验取得突破、并实现商业化的关键时期。希望有更多的人才加入到研究磁悬浮的行列中,也希望学生们可以留下来继续深造,将西南交大在高温超导磁悬浮领域的研究成果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十三五”科技事 ④ |“创新突破”中的成都机遇


“成都智造”助力疫情防控

硬核科技赋能成都高质量发展

12月4日,迈克生物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获欧盟准入资格。这是迈克生物获CE认证的第五个新冠检测产品。

时间倒回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初。2020年1月18日,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公布后,迈克生物立即通知全体研发人员到位,放弃春节假期,着手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研发攻关。奋战一周多时间,1月27日迈克生物成功研发出核酸检测试剂盒。这也是西南首个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

“十三五”科技事 ④ |“创新突破”中的成都机遇

“以前我们做一款产品通常需要两三年,而这次的试剂盒从研发到量产,基本上只用了一周左右时间。”迈克生物市场总监余康说,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快速研发成功的背后是一个团队、一座城市的协同。

为了加速试剂盒的研发,成都也开辟了“绿色”通道。“迈克生物自从组织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研发攻关以来,市委、市政府就一直予以高度关注,市科技局直接指导企业研发工作,成都高新区党工委管委责成生物产业发展局全力配合,共同制定研发攻关方案。”余康说。

“十三五”科技事 ④ |“创新突破”中的成都机遇

在这里,不仅仅只有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疫情发生以来,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各条“战线”,在医院、公共场所、交通枢纽等多元化应用场景:

光启智能头盔的红外测温,在成都、在全国得到广泛应用;

“成都造”老肯科技移动空气消毒机,走进火神山医院,用“成都造”助力武汉一线抗疫;

阿泰因联合电子科大、川大华西医院共同研发的“小护士”智能机器人走上抗疫一线……

场景驱动,“成都造”创新产品的多应用场景落地,推动企业在危机中高质量发展,实现逆势增长。成都科技力量,也助力成都成为全国感染率最低、复工复产复市最快、活力秩序恢复最好的特大城市之一。

“一线者”说】 余康 迈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

“十三五”科技事 ④ |“创新突破”中的成都机遇

"我们在平台上有技术和人才的储备,科学的统筹方法也能够保障更快的速度,加上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助力我们清通赛道,让这场科技战‘疫’跑起来更顺畅。"

数读成都科创“十三五”

“十三五”科技事 ④ |“创新突破”中的成都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