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因城市而兴
城市因大学而盛
成都的市校合作“朋友圈”
正在不断扩大
引聚创新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
激活校友资源、聚集高能级项目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
一直以来
成都深化校地协同合作
强化创新策源能力
与高校共享机遇、共创未来
源源不断的创新资源
正加速向产业功能区聚集
汇聚成与时代同发展
与城市共奋进的创新浪潮
11月25日,坐标上海
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内,成都“一口气”签下四个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建上海交大天府科技园、上海交大(成都)研究生培养基地、上海交通大学成都先进推进技术研究中心和高端数控制造装备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平台和项目,助力成都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11月24日,坐标成都
在兴隆湖畔的成都科学城,北航成都创新研究院园区启用,作为目前省校合作落地规模最大的产学研平台,北航已在成都天府新区初步建立起航空大数据研究中心、航空电子系统研究中心等多个科研实验室。
……
两组镜头,都是成都在深入推进市校合作中的“新动作”。
事实上,推动市校合作,构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成都扩大高校“朋友圈”,动作频频。
2016年3月,牵手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
并于同年10月开工建设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中心将对接国家重大科技战略目标,集成成都分院现有的7家科研院所、高技术公司的优势科研资源,引进一批中国科学院系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争取布局国家实验室;
2016年8月,牵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双方将充分发挥在区位、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全力打造“一体两翼”的北航西部国际创新港;
图据:天府发布
2017年3月,牵手清华大学
双方将共建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在战略决策咨询、人才交流、协同创新及产学研、推动产业集群重大项目、打造创新创业生态等多个方面展开全面合作;
2017年6月,牵手北京大学
双方将建立更加紧密高效的合作机制和重大事项会商机制,共建北京大学西部研究院,在战略决策咨询、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人才交流、文化传承创新、金融、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发展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
2017年7月,牵手哈尔滨工业大学
双方将全面启动在战略决策咨询、共建智能制造等领域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实施产业集群重大项目、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人才交流等五个方面的合作。
2018年5月,牵手中国科学院大学
并与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3方签署共建新型科教创产融合发展联合体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国科大成都学院。
图据:成都日报“锦观”
2018年6月,牵手四川大学
市校双方签署第二轮合作协议,以成都经济、技术、产业和城市资源为依托,推动新一轮市校深化合作,共建前沿医学研究中心、面向新经济的技术交叉与转化中心、四川大学博物馆群。
图据:四川大学网站
2018年11月,牵手大连理工大学
共建大连理工大学成都研究院,在化工医药和高端制造方面开展合作;
图据网络
2019年9月,牵手电子科技大学
市校双方签署第二轮合作协议,充分发挥成都市政策、资源、市场等优势和电子科技大学科技、人才、教育等优势,持续深化在产学研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引聚创新资源等领域的全面合作。
图据:电子科技大学网站
2020年6月,牵手上海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
双方将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人才资源引聚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助力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
至此,成都的高校“朋友圈”已增至18个,而合作也在不断升级加码:
对内挖潜与对外开放相结合,成都系统谋划,注重“一校一策”,针对不同高校特点和需求,量身定制合作政策,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8家知名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依托全市66个产业功能区,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近80家高校达成校院企地合作项目;
引入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8家域外知名高校在蓉设立研发机构;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四川研究院、香港城市大学成都研究院等一大批新型研发机构落地,为成都科技创新能力注入“强心针”。
加快建设“环川大知识城”“电子科大一校一带”等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承接区,引导多方投入近10亿元,培育创新团队480个,新增高校成果转化项目790个……
眼下,高校系、中科系项目落“子”布局,成都的增长极和动力源正在加速成型成势……
沿天府大道一路向南直达成都科学城,上海交通大学四川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即坐落于此。
上海交通大学成都先进推进技术研究中心在研究院落地,该研究中心在国产航空发动机燃烧室模拟仿真方面取得突出成果,正推进产业化进程。
图据:成都发布
据成都中心合作发展部项目主管吴帆介绍,作为上海交通大学校级平台,上海交通大学先进推进技术研究中心由乐嘉陵院士担任主任,在成都建立研发中心是看好成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优势,“坚持基础研究与工程单位相结合十分重要,而成都、四川在航空航天领域基础雄厚,并且创新资源集中,对我们开展科研攻关十分有帮助。”
从上海到成都,带来的不仅是高校的名气,还有实实在在的科技资源。落地以来,上海交大还在四川锦屏建立了暗物质探测实验室,并在成都设立了暗物质探测大数据分析中心;与温江区共建药用植物纯化提取产业化平台,建设模块化、绿色环保、通用性强的全国首个药用植物产业化平台。累计开展产学研项目超过15个,先后引入一批上海交大教授、专家及毕业生来川就业,在平台建设、成果转化、校企合作、人才引进上,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不仅仅是高能级的创新平台,通过市校合作,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分室落户、院士项目纷至沓来,为产业功能区提能升级导入源源不断的创新资源——
与清华大学合作,能源互联网系统及关键装备实验室落地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该实验室是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能源互联网分室的承载主体;中国互联网工程科技领域的权威专家,清华大学网络科学与网络空间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建平教授领衔在成都高新区建设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网络空间治理研究中心。
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依托大连理工大学成都研究院平台,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在成都落地,今年,2个院士项目签约入驻,研究及技术开发工作正紧锣密鼓的展开。
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在成都落户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四川创新中心,目前正在进行场地装修、设备安装工作。
……
目前,全市已研和在研项目达300余个,建成各类实验室50个,仅在成都科学城,已引进17个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和41个校院地协同创新项目。
此外,借助创新平台,一批本土孵化的科技型企业正快速发展。以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为例,其孵化的成都易冲半导体有限公司估值超10亿元,掌握全球多项无线充电领域专利;四川昆仑智汇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四川省工业大数据创新中心,其核心产品KMX工业大数据平台被工信部认定为2017年大数据优秀产品。
布局、建设最前沿的科研平台、实验室,市校合作正加速推动一批创新平台、创新项目在成都生根、开花、结果,助推产业功能区提能升级……
近年来,成都市与知名高校校友企业合作日益紧密,一批行业领先的创新型企业在成都落地生根。
依托清华大学创新资源成立的北京辰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尚水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落地天府新区;
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龙泉驿区合作,推动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应用,打造西部氢能产业生态;
11月12日,在“菁蓉汇·校企双进”—成电之约暨成都投资促进推介会上,一批项目签约、入驻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备受关注。
入选2019年《财富》中国制造业500强的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此次签约企业之一。“成都营商环境优良、市场广阔,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链接产业上下游资源,而且可以辐射整个西南市场,让我们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视源股份成都办事处总经理郎骁透露,未来,公司将在营销、研发等业务领域逐步加大在成都的投入。
不止是视源股份。作为电子科大校友企业,北京思特奇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也是此次的签约企业之一。思特奇专注于ICT技术,从做计费系统起家,到2017年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一直致力成为行业领军者。
引聚一批高能级项目、激活校友企业资源……“校企双进”自2019年启动以来,为校、企精准对接“牵线搭桥”,加速创新资源协同运用,让科学家与企业家做朋友,让更多的科技成果从“书架”搬上“货架”。
“当下,产品创新涉及多学科交叉融合,需要校、企形成‘合力’。而校企双进恰恰可以为双方合作打下基础,实现多方联动,促进合作共赢。”一位多次参加校企双进活动的企业负责人表示。
更大范围、更深入推动市校合作,“校企双进”系列活动已结出丰硕的成果——
已累计举办“校企双进”系列活动1555场,其中“企业家进校园”活动51场,通过举办“校企双进”系列活动,搭建了我市产业功能区和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华中科大、四川大学、电子科大、中科院、中物院等域内外重点高校院所的创新资源对接平台。截至目前,活动共组织近3000家企业与高校科研团队对接,累计展示高校院所科技成果1700余项,发布企业技术需求400余项,据不完全统计,共促进成果转化和校企地合作等项目1400项,签约金额超过20亿元。走访对接国家级创新平台603家,促成校院企地共建重大创新平台29个。
可以预计,随着市校合作的不断升级,“校企双进”的不断深入,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契机,成都还将和更多的省内外高校、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不断加强协同创新载体建设。
“一方面,我们主动上门,不断扩大‘朋友圈’,另一方面,引聚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实验室落地成都,并借助‘校企双进’搭建平台,激活校友资源、聚集高能级项目,‘源源不断’导入创新资源,将助推产业功能区提能升级,推动高品质科创空间建设,并助力成都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进一步激活高校创新源泉,可以预见,随着市校合作的不断扩容、深入,成都,将迎来更多创新发展动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