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与时代同发展,
与城市共奋进的创新潮,
这背后,
离不开优越的政策环境。
2020年是成都的“创新提能年”,上半年成都科技创新相关政策、规划频出,惠及高校院所、投资机构、企业家、创业者等各类创新主体。
值得一提的是,在成都成为全国感染率最低、复工复产复市最快、活力秩序恢复最好的特大城市之一的背后,科技创新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独特力量。2月17日,成都市科学技术局、成都市财政局印发了《支持企业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提出“支持防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减免科技型初创企业房租”等7条措施,帮助科技企业推动复工复产,促进创新发展。
今年年初,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大战略部署。这既是中央赋予成都增强承载能力、发挥带动作用的重大责任,也是赋能成都发展的历史机遇。
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4月14日,重庆市科学技术局与四川省科学技术厅签署《进一步深化川渝科技创新合作 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 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框架协议》,明确7方面合作内容,提出将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并深化成渝地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
东部新区是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桥头堡。5月6日,四川省委、省政府正式为成都东部新区授牌,并出炉《成都东部新区总体方案》。东部新区对标雄安新区,将建设成为国家向西向南开放新门户、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平台、成德眉资同城化新支撑、新经济发展新引擎和彰显公园城市理念新家园。
今年是成都的“创新提能年”,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都正一直向前。
6月3日,成都市科技创新大会举行,推出《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战略规划(征求意见稿)》,以“一核四区”功能布局,引聚全球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级。
6月30日,成都市正式印发了《全面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从载体建设、主体培育、人才激励、环境营造、投入保障5个方面,提出“建立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制度”“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负面清单’制度”“持续提高财政科技投入并确保财政科技投入3年内翻一番”等18条创新举措。
产业功能区建设是成都转变城市和经济工作方式的一次革命,同时也是克服“大城市病”和区域发展同质化的治本之策。推动产业生态圈建设再优化、再提升,成都一直在发力。
今年3月初,成都对产业功能区进行优化调整,印发《优化调整后的成都市产业功能区名录》,产业功能区总数保持66个不变,全市产业生态圈数量由17个调整为14个,增强同一产业生态圈下各功能区的耦合效应,科学推动产业功能区错位协同发展。
同时,3月,成都首提“高品质科创空间”建设,并将其写进文件《2020年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功能区建设工作计划》。4月9日,《成都市建设高品质科创空间行动方案》提出重点布局全市11+2中心城区,规划建设总建筑面积1000万平方米的科创空间。4月13日,《成都市建设高品质科创空间政策细则》从16个方面提出了54项具体政策措施,通过给平台、给奖补、给机会全方位推动高品质科创空间建设。
此外,打造高质量发展极,成都还致力推动各细分产业发展。比如,6月,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等6部门印发了《〈关于促进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专项政策措施〉实施细则》,针对人才、骨干企业、资本市场、配套产业4大方面推出一系列政策支持本地软件产业发展。
7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从推动氢能全产业链发展、加大氢能项目引进力度、强化氢能产业集群培育、支持氢能企业科技创新、营造氢能产业生态五个方面对成都氢能产业进行政策支持。
布局新基建,成都快速行动起来。
建设具有成都特色的新型基础设施,7月,成都印发了《成都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未来三年,成都将着力实现基础信息网、枢纽交通网、智慧能源网和科创产业网的深度融合,布局5G基建、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7大领域。到2022年,成都将基本形成技术先进、模式创新、四网融合、支撑有力的新型基础设施,与铁路、公路、桥梁等传统基础设施,共同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和支撑力显著提升。
5G作为基础信息网中的关键词,一直是成都重点发展的领域。4月23日,成都市经信局、成都市发改委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建设成都5G智慧城涵养生态圈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2年,5G智慧城初具规模,5G产业链企业达300家,5G产业规模突破120亿元,带动成都高新区5G相关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打造5G产业生态样本区。
人工智能是“新基建”的重要领域之一。2月28日,成都市经信局和市财政局联合发布《成都市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专项政策实施细则》,其中,既对推进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研发等方面提出推动产业基础培育,同时,对有关产业能级和产业生态的培育也有明确支持,比如,对产业龙头企业牵头建设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开展技术研发、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和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型企业孵化,成都最高给予2亿元支持。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引聚全球人才(团队)汇聚,成都不断加码。
4月25日,《成都市人才开发指引(2020)》发布,明确了国际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地方领军人才、高级人才、创客人才、基础人才、民间优才七类重点人才作为全市人才引进、开发的长期宏观导向。
同时,蓉漂人才发展基金也正式发布成立。基金目标规模预计10亿元,将利用直接投资+母基金的方式运作,主要为以蓉漂人才、团队为核心的创新创业企业提供支持。
5月19日,成都市科学技术局印发了《成都市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资助管理办法》,将分别对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创业人才、青年创客创新创业、联合培养重点产业领域博(硕)士给予经费补助,以进一步释放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6月3日,在成都市科技创新大会上,发布了人才新政“2.0版”(《关于支持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的人才行动计划》),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流动”“鼓励人才向成都东部新区集聚”等措施。
6月23日,《成都市“蓉贝”软件人才评选办法》修订并发布。修订后的版本显示,成都的“蓉贝”软件人才主要在网络信息安全、数字文创、工业软件、地理信息、车联网、工业互联网、工业APP、5G、人工智能等9个重点产业领域组织遴选。
7月,成都市委组织部联合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商务局等11个部门推出《成都市产业生态圈人才计划实施办法》,提出力争2020年到2025年,引进培育1500名左右产业生态圈领军人才。
金融是浇灌科技创新的“活水”。
为创新产业营造最友好的金融生态,4月26日,成都市印发了《成都市促进创业投资发展若干政策措施》,聚焦创业投资“募、投、管、退”各个环节,20条“真金白银”的措施从六大方面进一步促进成都创业投资发展。比如,吸引创业投资企业聚集,对创业投资企业给予落户奖励,最高5000万元;支持国有创业投资企业发展,提出实施国有创业投资企业差异化考核。
5月6日,成都市人民政府联合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出台了《成都市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0-2022年)》,这是全国首个由地方政府和人民银行共同发布实施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提出到2022年底前,努力把成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金融科技中心。
政策“加码”,
在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
科技创新的道路上,
成都正加速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