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
| 网站首页 |
电话:028-86643862
工作成果

探寻“创新密码” “校企双进”今日走进上海交通大学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5.29| 浏览:10848次

        借助新型医疗设备,将让精密的脑神经外科手术有如“神助”,实现对“大脑”的精准监测…

   推动高端滑动轴承这一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将有效解决我国在高端装备领域“卡脖子”的难题……

   高校原创性的技术成果,唯有产品化、商业化,与市场需求发生“化学”反应,才能碰撞出更大的创新“火花”。

  5月28日,由成都市科学技术局、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地方合作办公室主办的“菁蓉汇·校企双进·企业家进校园”——上海交通大学校企云对接活动“云上”举行。通过“线上直播+微信互动+线下对接”的方式,为成都产业功能区、企业与上海交通大学搭建精准对接平台。本次活动吸引近200万人访问观看。

  此次校企云对接活动通过重点成果路演、成果手册发布、云上参观实验室、技术需求发布等多个环节,聚焦先进制造、生物医药、材料化工等领域,共发布了82项成果和18项需求,并探访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充分挖掘上海交通大学优势学科创新资源。

  

上海交大发布82项技术创新成果 覆盖先进制造、生物医药、材料化工等领域

  在此次上海交通大学校企云对接活动中,围绕成都“5+5+1”重点产业领域,面向科创空间建设需求,活动现场发布了《上海交通大学成果清单》82项科技创新成果亮相,涵盖先进制造、材料科技、生物农业、医工交叉、环保科技、新能源、智能装备、智慧医疗、大数据、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

  与此同时,上海交通大学6个创新项目进行了重点成果路演,展示了在不同场景下的原创技术应用,十分“吸睛”。

  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李卫东教授专注于从事脑科学研究,其团队提供了有效的神经功能定位及调节解决方案,已研发了包括多通道信号采集系统、超微型荧光显微系统等科研应用产品,目前正加快产品与技术在医疗领域的转化应用,其研发的“多模态术中神经电生理精准定位系统”可应用在脑神经外科手术中,除了可以精准定位病灶,还可对病灶周围的脑功能区域进行精密监测,可谓是脑外科医生手中的“探雷器”。

探寻“创新密码” “校企双进”今日走进上海交通大学

  滑动轴承是支撑旋转装备的关键基础零部件,其性能优劣决定了装备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在船舶、电机、汽轮机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市场。

  据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研究员尹忠慰博士介绍,目前国内高端滑动轴承主要依赖进口,成为高端动力装备发展中“卡脖子”的问题。尹忠慰团队主导的“高端滑动轴承项目”,专注于高端滑动轴承应用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其自主研发的高端水润滑轴承、油润滑轴承等相关产品及设备已通过实验室测试验证,正加速推进高端滑动轴承“国产化”进程。

探寻“创新密码” “校企双进”今日走进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李忠磊博士介绍了所在团队研发的“核酸一体化快速检测系统”,在发现微生物特异核酸酶基础上,建立了病毒核酸检测新型“雷达”分子诊断技术,实现对临床四种人乳头瘤病毒的检测,并于今年3月发展了针对新冠病毒检测的“等温扩增-雷达(RADAR)”基因检测新技术,研制了快检试剂盒及POCT便携式检测设备,具有灵敏度高、检测时间短、可靠性高、便携等特点。

探寻“创新密码” “校企双进”今日走进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大森松核心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魏思捷介绍了中心的相关创新技术成果。上海交大森松核心技术研发中心利用水热氧化技术,目前已在上海建成100吨/天湿垃圾水热资源化核心反应模块,具有无“三废”、占地少、处理快、产业附加值高等优势,同时,模块化制作,可有效控制项目进度及成本。此外,中心还致力于含二噁烷的低浓度有机废水水热氧化技术研发,利用水热氧化技术分解废水中的二噁烷。

探寻“创新密码” “校企双进”今日走进上海交通大学

  作为上海交通大学校级平台,上海交通大学先进推进技术研究中心为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成都建立研发中心,并入驻上海交通大学四川研究院,专注于建设“燃烧”科学装置(燃烧流动CFD三维仿真软件+非接触综合测量系统),构建预测设计平台,助力我国航空涡轮发动机、燃气轮机核心部件及整机设计能力的提升。据成都先进推进技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庹小明介绍,预计2020年6月底,可完成自主可控燃烧流动CFD三维仿真软件V1.0版本攻关。

探寻“创新密码” “校企双进”今日走进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汽车轻量化技术研究院执行副院长赵华介绍了团队在汽车轻量化材料上的创新成果。利用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导丁文江团队的技术研发成果,“汽车轻量化材料”项目研发了高强度压铸铝合金、高强高韧压铸铝合金系列、超高强热处理铝合金、高强高屈服铝合金、可阳极氧化铝合金、高导热铝合金等多个产品,在汽车加工与制造领域有广泛应用。

探寻“创新密码” “校企双进”今日走进上海交通大学

  “云上”参观“国重”实验室 基础研究助力原创创新“起飞跳跃”

  没有基础科学研究的“深蹲助跑”,就无法实现原创创新和技术突破的“起飞跳跃”,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此次,“校企双进”“云上”参观了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三个“国字号”重点实验室,深度揭秘藏在高校实验室的“创新密码”。

  点位1·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

  提高我国装备自主创新能力意义深远。围绕制造业和国防装备发展目标,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致力于振动冲击、噪声分析与控制、机械系统动力学、智能机械系统设计、精密制造与质量控制、生机电一体化技术等领域的基础科学问题与应用技术研究,已取得了一批创新成果。

探寻“创新密码” “校企双进”今日走进上海交通大学  比如,实验室积极开拓生机电一体化智能系统交叉学科方向,与欧美发达国家同期完成了第一代神经控制灵巧假肢的研制与应用,实现神经信号驱动灵巧假肢手,达到“几乎和自己的手一样灵活方便”的效果,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再比如,实验室研发的智能协作型机器人,已具备人工智能视觉引导、路径规划、手眼协调、视觉安全防护等功能。


 点位2·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致力开展多结构、多功能复合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在基础研究方面,提供以复合材料为主的关键性理论依据和原理性技术支撑。在应用研究方面,提供小批量、多品种的重点领域用关键材料。

探寻“创新密码” “校企双进”今日走进上海交通大学

  比如,启迪于贝壳微纳叠层结构的强韧化机理,实验室开发了创新的“叠片粉末冶金”仿生复合制备技术,通过微纳铝片结构基元的组装序构,制备了类贝壳“微纳砖砌”的烯碳铝基复合材料,实现了烯碳铝合金复合材料的规模化可控制备,为我国航空航天结构轻量化设计提供了新的材料选择。

  点位3·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

     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微生物代谢科学前沿和产业重大需求,探索微生物合成与分解代谢的机理,揭示微生物代谢活动的生理功能、调节网络和互作方式,探索微生物细胞工厂的内在驱动力,服务于现代生物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微生物代谢潜能的优化释放。

探寻“创新密码” “校企双进”今日走进上海交通大学

  以微生物药物研发而言,实验室通过从发现到途径改造,实现微生物药物的优产,再通过途径的改造、调控的优化,实现微生物药物的高产,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了药物及药物中间体制备的一个革新。

蓉企发布企业技术需求寻合作 校企双进搭建精准对接平台获一致好评

  创新的成果有了,如何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企业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此次上海交通大学校企云对接活动中,18家成都企业发布了技术需求,以实现校企精准、高效对接。

  作为专业发动机缸体供应商,成都正恒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发动机缸体从研发,模型,铸件到机加工一站式服务。“我们团队已达2000多人,服务了全球多个知名汽车品牌,”正恒动力智能制造事业部总经理车宁介绍,“在精密加工、汽车智造、智能装备等领域,正恒动力正致力寻求新的突破。

探寻“创新密码” “校企双进”今日走进上海交通大学

  此次,借助校企双进平台,正恒动力希望在智慧工厂、AI检测、轻量化材料、设备养护Saas服务平台等领域,实现与上海交通大学的技术合作,推动技术成果转化。

探寻“创新密码” “校企双进”今日走进上海交通大学车宁 正恒动力智能制造事业部总经理

  “在产学研转化领域,正恒动力已与多所高校实现技术合作,借助高校科研力量,可以加速企业自主创新历程。”车宁表示,“校企双进把企业、高校纳入了同一个平台,让双方明确‘企业需要什么’‘高校有什么’,大大节约了时间成本,是一种很好的手段和方式。在线上,可以高效筛选高匹配度的资源,再通过线下推进对接,确定落地合作方式,有利于产学研合作快速落地。”

  同时,车宁也建议,“校企合作是一个持续、长期的过程。希望校企双进搭建一个不断更新的技术共享平台,以产生更大的价值。”

探寻“创新密码” “校企双进”今日走进上海交通大学

汤卫国 成都美创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总监

  成都美创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总监汤卫国也对校企双进这一形式,给予了肯定的评价,“我们目前正在进行耳鼻喉骨动力系统相关的医疗器械研发攻关,而上海交通大学在微电机、驱动控制领域有深厚的技术积累,正好借助校企双进‘牵线搭桥’,我们希望能与上海交通大学技术团队实现合作,快速推进我们公司新产品的落地。”

  “高校技术研发的深度毋庸置疑,而企业擅长产业化发展,二者结合,就打通了科技成果从基础理论、成果转移转化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据汤卫国介绍,团队目前对上海交大成果展示中的部分项目很感兴趣,接下来,将快速推进与高校团队的对接。

探寻“创新密码” “校企双进”今日走进上海交通大学

  不仅是企业在此次校企双进上有所“斩获”,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李卫东教授也希望借助此次活动,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企业合作伙伴,加快技术成果的转化、落地。“在有效的神经功能定位及调节领域,我们团队已掌握了原创核心技术,并研发了相关的科研设备。但要实现在医疗领域的成果转化,取得医疗器械证,还需要与企业合作,研发系统软件,让设备操作更‘简便’,在医疗上更好用,这需要多方协同合作。”

  “上海交通大学与成都的校企合作由来已久,这也是校企双进第二次走进上海交通大学,无论是从活动形式上,还是效果上,都‘可圈可点’。作为高校教授,我们也希望借助这个交流平台,与成都企业碰撞出更大的‘火花’,推动相关技术国产化。”李卫东说道。

探寻“创新密码” “校企双进”今日走进上海交通大学

  事实上,成都与上海交通大学颇有“渊源”。2017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四川研究院揭牌成立。2019年6月,“菁蓉汇·校企双进·企业家进校园”首次出川的第一站就是上海交通大学。推动上海交通大学创新成果在成都开花、结果,目前已取得了一定阶段性成果。

探寻“创新密码” “校企双进”今日走进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四川研究院执行院长徐兵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研究院目前已签约及落地产学研项目15个,总投资达2.15亿元;与地方大型企业合作6项,合作资金超过2300万元;并成功引进各类人才87名,为推进校地融合、产学研结合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探寻“创新密码” “校企双进”今日走进上海交通大学徐兵 上海交通大学四川研究院执行院长) 

  徐兵表示,“这次校企双进采取了线上云对接的方式进行,触达了更广泛的人群。同时,此次活动也有许多‘升级’,筛选的上海交大创新项目来自多个学院,覆盖的行业领域更广泛,并更加注重筛选能快速实现产业化落地的项目。接下来,我们还将多措并举,把对接成果落到实处。”

  据徐兵介绍,未来,上海交通大学四川研究院还将进一步推动上海交大与成都的深化合作,围绕产学研项目引进培育、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要素聚集和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推动上海交大更多科技成果在成都转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