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
| 网站首页 |
电话:028-86643862
工作成果

生长在成都几十年 TA却说你不了解成都……

来源:| 发布时间:2019.11.04| 浏览:10165次

生长在成都几十年 TA却说你不了解成都……


每天,从双流机场、各大车站来蓉的国内外旅人,他们带着对天府文化的探索与找寻,开启了与这座城市的对话。

生长在成都几十年 TA却说你不了解成都……


去鹤鸣茶馆喝杯盖碗茶、去合江亭“打卡”夜成都、去宽窄巷感受成都味、去香香巷里撸个串……于这座城市之中诗意栖居,数日或数周,锦官城里沉淀的故事与文化,总能让人满载而归。

那么,这是“成都”的全部吗?

正如一千个人眼里,有着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来过成都的人,他们的眼里,也有着一千个成都的模样。

这座数千年来从不缺故事的锦官城,还流淌着另一些故事。这些故事,无关诗意,有关拼搏。这些故事的发生地,可能不是在那些耳熟能详的城市坐标,他们可能是在成都高校里的实验室、可能是在软件园里的创业场、可能是在预见未来的科学城……

这些故事的发生,是无形的、不易察觉的,但却决定着一座城市以怎样的方式,面向未来而生长。

生长在成都几十年,

你了解这座你熟悉的城市吗?

先别下结论,我们先听听这位深耕科技新闻十余年、采访过上百家科技企业的媒体人,首次用直观的“讲述体”,开启的这场数百万采访文字背后的创新成都“龙门阵”……

成都市科学技术局联合网易新闻四川,推出网易公开课系列——《科技追梦人》,让创新创业的主角们,站在聚光灯下,讲述那些关于梦想、关于奋斗、关于成都的创新故事。

11月4日,《科技追梦人》来到第五期,也是此次系列公开课的收官之期。此次我们的对话嘉宾是从事科技新闻报道14年的媒体人、《成都日报》要闻部副主任缪琴。

生长在成都几十年 TA却说你不了解成都……


如何观看本期《科技追梦人》精彩视频

您可以通过识别本期人物海报上的二维码进行观看;也可前往网易公开课app的首页推荐点击进入观看。

生长在成都几十年 TA却说你不了解成都……


缪琴

  • 媒体人

  • 《成都日报》要闻部副主任

生长在成都几十年 TA却说你不了解成都……


在那个“创业”还叫“下海”的年代

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创造诸多“第一”

近几年,在国内外城市群研究报告中,“成都”这座城市“被点名”的频率很高,而其中,创新能力、人才吸纳能力是最具代表性的指标。今年初,boss直聘发布《2019年度人才资本趋势报告》显示,成都人才吸引力领跑新一线城市;前不久发布的二季度人才吸引力报告显示,成都仅次于北京广州,成为了大学生最想就业的城市。

仿佛一夜之间,“蓉漂”成为了成都创新创业群体的一个符号。

成都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

在这座城市里,高校50多所、国家级科研机构30家,国家级研发平台近70个。追溯到国家三线建设布局之时,这座城市发展的基因排序里,就已经为“创新创业”做好了准备。

所以,我想说,“蓉漂”并非一夜之间应运而生,他其实是不同时代里的每一位在成都创新创业的拼搏者!

时代在变化,我采访的科技创业者,他们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上世纪80年代,出身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李伯刚,靠着四处借来的50万元创业经费,在成都创业路26号创办起地奥集团,将地奥心血康胶囊产业化。我清晰地记得2012年4月,我作为随行记者,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地奥心血康胶囊获准欧盟药品注册上市,这是我国成功进入欧盟市场的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治疗性药品。这条路,李伯刚,一名“蓉漂”专注地走了20多年。我还记得当时采访李伯刚,他说的那句话,“实践证明,在中药国际化、现代化的这条路上,是可以走得通的!”

生长在成都几十年 TA却说你不了解成都……


我还记得,2017年,在中国孵化器30周年创业峰会上,中国老牌孵化器成都天府新谷创始人王明新,拿出一个有些老旧的摩托罗拉翻盖手机。2005年,他就是用这部手机,接听到了科技部火炬中心打来的电话:“天府新谷通过评审,成为全国首个民营科技孵化器。”20多年里,这个诞生于成都的中国老牌孵化器,仍然坚守科技孵化人的初心,持续朝前走,并在科技孵化国际化之路上,走在了国内行业的第一方阵。

他们的时代,还没有“蓉漂”一词。他们的那个年代,还不流行“创业”这个词,办公司、开工厂在那时还都叫作“下海”。但是,正是这些破局者,他们创造了诸多“第一”。

生长在成都几十年 TA却说你不了解成都……


地奥——第一家中成药进军海外的破冰者、天府新谷——全国首个国家级民营科技企业孵化器、倍特——国家级高新区首个股份制企业、奥泰医疗——首家打破国际垄断超导磁医学成像技术的企业。

正是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创新与坚持,让我们这座城市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推进创新这件事,与时代同行。而这,也是我要与大家分享的,“蓉漂”前传的故事。

从“出川热”变到“海归潮”

他们用脚投票选择了“成都”

聊到这里,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个与“孵化园”相关的故事。没错,就是我们乘坐的地铁一号线的“孵化园站”命名的故事。

孵化园是什么?我还记得是在2013年,在一次采访中,我参加的一次会议讨论,大家争论最热的话题,就是成都地铁一号线孵化园站“Incubation Park”的站名翻译。当时,对于这个站名翻译,各方意见不一,有的认为,“Incubation Park”会让人直接联想起“母鸡孵蛋的地方”,而未必是高科技产业园区。

当然,那是多年的事情,“孵化园”还是“孵蛋场”的争议,也早已不是问题。随着双创时代的到来,创新创业、科技孵化这些以往仅仅是“少数派”的话题、以往仅仅是科学家、创新者们的探索,当下已成为了选择对话社会、对话时代的一种生活方式。

这一点,是我从业十多年里,感触最深的,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过程,也是新旧动能转换的一次尝试。

生长在成都几十年 TA却说你不了解成都……


创新创业改变了什么?

我想以数字抛砖,现象定格。据成都市最新出炉的统计数据,截至目前,成都全市本科及以上学历青年人才、技能人才的累计落户人数已突破30万人,平均每天,约500创新创业者们选择落户成都。

而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个现象,就是这波创业潮的到来,让以往留学人员“出川热”变成了当下的“海归潮”。

在成都,各类海归创业人才人数都在持续飙升,我还记得在对话海创药业创始人陈元伟时,他说过一句话,“多年前,来成都创业之初,海归团队人数寥寥,如今都能组成海归篮球联谊赛了!”而据我所知,目前,由于海归来蓉创业人才数量激增,陈元伟先生作为发起人之一启动的海归人才年度运动赛,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篮球赛了,从篮球到足球再到水上运动,参赛海归创业人才涵盖了水陆空的多个竞技门类。

生长在成都几十年 TA却说你不了解成都……


从最初的应者聊聊,到如今的水陆空全齐,我想分享一个什么观点呢?那就是成都持续迭代升级的创新创业环境,得到了国内外创新创业者们的认可,他们用脚投票,来到了成都,并将全球先进科学技术在这里落地转化。而这些,就是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

这座城市有一道看不见的“潮汐”

“弄潮儿”就是拼尽全力的创新创业者

我们把话题再拉回到“孵化园”。现在,在中国创新创业的版图中,成都已经是一个不可不提的一座城市,而孵化园及周边必然是创业龙门阵最多的地方。

你了解成都吗?

成都才不是仅仅只有安逸。可以这么说,你没见过凌晨2点的天府软件园,不足以谈你了解成都。

工作的原因,我在天府软件园E8-2呆了两年半的时间,那段时间,我们周围的邻居,有独角兽极米、医联,有尼毕鲁、货车帮、客如云等等……这里几乎集结了中国西部城市创业成绩最优的一帮“优等生”,我们看到他们从天使轮、PreA一轮轮的,成为瞪羚、准独角兽、独角兽。但是,光鲜的背后,近距离走近他们,你会发现凌晨2、3点“优等生”们无一不是在“挑灯夜读”,你才会发现,这里一点都比沿海慢、一点都不比深圳闲暇!

生长在成都几十年 TA却说你不了解成都……

摄影 马丁

我一直认为,这座城市有一道看不见的“潮汐”。它从每天清晨7点开始,地铁一号线从此时开始如潮水般人流涌入,经过孵化园、金融城、天府三街、天府五街这一带创业园区密集区,一旦经过完天府五街,地铁里马上空掉一大半,在每天高峰期,人多到什么程度,多到地铁公司工作日8:40会增加一班空车才能把创业青年们装下;而到了晚上,滴滴出行的大数据统计,城南在晚上11点左右,会出现一班用车高峰,用车区间,不是在KTV,也不是在宵夜场,它就在天府软件园及周边一带,一早一晚,这就是这座城市的潮汐!这一道潮汐的“弄潮儿”,就是一群在成都拼尽全力的创新创业者。

生长在成都几十年 TA却说你不了解成都……


这座城市为你的梦想“托底”

你若不认命,我就陪你拼!

这座城市没有“车库”创业,但我们有一个有故事的“创业场”。这个“创业场”就在孵化园隔壁,最初,它只是天府软件园一栋孵化楼地下负一层设立的“格子铺”,但就是在这个“格子铺”里,诞生了诸多创业奇迹:咕咚创始人申波,就是从这里走出来的,我还记得多年前第一次采访他,10多平的房子空调都没有,几个人的团队起步,那个“格子铺”是政府免费提供的,创业有科技金融扶持,如今,“咕咚”已成为细分领域的现象级创业企业;我们熟悉的“品果科技”camera360,其实也诞生在这里,创业之初政府靶点精准的扶持,让初创企业轻松起步并不是一句口号。

生长在成都几十年 TA却说你不了解成都……


我记得,在一次对话在蓉院士翟婉明时,他说过一句话:“创新永远都只属于‘下一次’,你对某一个熟悉的时代适应得越好,就有可能是下一个时代的出局者。”这个突破舒适区定律,适用于创业者,同时也适用于这座城市。

多年来,无论是为创新创业者们站台的菁蓉汇,还是今年启动的“校企双进”等等,成都一直在坚持做着一件事情,就是不断迭代创新吸纳能力,为创新创业者们创造更多可能性,让这座城市能为他们的梦想“托底”。

生长在成都几十年 TA却说你不了解成都……


借用咱们“成都造”《哪吒》里的那句金句,“我命由我不由天”。当一座从“不认命”的成都,遇见同样“不认命”的蓉漂们,那必然是:你若不认命,我就陪你拼!

创业很难,但坚持很燃。在这里,我还想植入一个公益“硬核广告”。那就是今年5月,成都市科技局、成都日报社联合共建成立了成都科技融媒体中心,这个中心,可以说是为“蓉漂”创新创业者们量身定做的服务平台,也是我们探索拓展科技服务的一种新尝试。我们的团队是一帮平均年龄约25岁的小伙伴们,我们发现、记录、传播“蓉漂”们的创新声音,同时担当创业者们对话资本、市场的介质,让这个平台变得更有价值,传播,依然可以成为一种生产力。

如果有一天,我们突然到您的创业团队敲门,那么,期望您能与我们一道,开启您的“蓉漂茶叙”……

部分图据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