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成都科技 2019-11-21 18:23:15
在成都,人民南路四段磨子桥附近是成都有名的科技一条街,这里,科研院所林立,科技氛围浓厚。在那里,还有一家看似不起眼的出版社,有一本年龄40岁的杂志,就诞生在这里。
●这本杂志,给中国、乃至世界科幻迷传递着无限的想象,带来未来科学的仰视;
●这本杂志,是许多国内知名科幻大咖的启蒙之地,开启了科幻文学盛宴;
●这本杂志,从书籍匮乏的年代到新罗棋布各类杂志的今天,都是硬核科幻迷们的精神icon……
它来自成都,是中国硬核科幻的“精神符号”——《科幻世界》。
一本“不惑之年”的杂志,却一直承担着一代一代人的硬核科幻情怀引领,不惑而惑,成为70后、80后、90后的科学精神,启蒙刘慈欣、王晋康、何夕、韩松……这些耳熟能详的科幻大咖。他们的作品都是在《科幻世界》上“首发”,并从这里走向世界。
11月22日-24日,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科幻大会将在东郊记忆·成都国际时尚产业园举行。
从书中走出来的他们,与成都这座“科幻之都”将再一次重聚。
《科幻世界》,一本被科幻迷们视为“灯塔般存在”的杂志,就扎根在成都。
1979年“出生”,两易其名,最终1991年起以《科幻世界》为名不断刷新销量。中国的科幻作家、科幻迷在《科幻世界》这个舞台上纵横想象力,为中国的科幻文学事业开疆扩土。
创刊于1979的《科幻世界》已走过四十载,成为目前国内唯一坚持的“硬科幻”文学类杂志。《科幻世界》杂志社副总编辑姚海军表示,“科幻川军生命力很强,一直坚守,从未放弃。”
王晋康、何夕、韩松和刘慈欣,都起步于《科幻世界》杂志,四人因科幻作品影响力大,被科幻迷评为“中国科幻四大天王”。
刘慈欣,自1999年开始在该杂志发表作品,几乎所有成名作都发表在《科幻世界》上,包括被人津津乐道的《地火》《流浪地球》《乡村教师》等。他的长篇也主要是由《科幻世界》发表、出版的,包括《三体》。刘慈欣甚至说过,如果不是由《科幻世界》出版的,就卖得不太好。
《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曾写到:“《科幻世界》虽偏居西南,但名声显赫,是全球发行量最大的科幻杂志。许多国际知名的科幻作家因这本‘小众杂志’而对中国着迷。英国的畅销科幻作家尼尔盖曼甚至将这本杂志视为‘我在中国的家’。”
随着《流浪地球》电影的热映,科幻影视产业也打开了新的窗口。对此,姚海军认为,科幻杂志虽不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利润,但却是核心灵魂,影视与杂志是不同的形式,都是不可替代的。“《科幻世界》不仅要做科幻文学创作的推动者,也要做科幻文学延展成产业链的推动者。《科幻世界》成立了影视和产权等部门,拓展业务形态。”
小说-影视-产业,科幻照进现实,是一个科幻舞台的转型升级,更是一座城市的脉搏跃动。
因为《科幻世界》,科幻大军在这里聚集,成都也成为中国科幻产业当仁不让的的重镇。
他,是凭借《三体》成为亚洲首位获得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的作家。
他,《流浪地球》被改编成电影后票房大卖,被誉为开创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他,让科幻走进更多普通人的视野,也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级的高度。
他,就是被誉为“中国科幻第一人”的刘慈欣。
就在明日,他也将亮相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科幻大会。
电影《流浪地球》改编自刘慈欣的同名小说《流浪地球》。十九年前,刘慈欣的小说《流浪地球》首次刊登在成都出版的《科幻世界》月刊上。“总部位于成都的《科幻世界》曾经一度是中国科幻的核心,也让成都变得很有科幻色彩。”刘慈欣说,这种科幻的色彩能推动城市创新。在他看来,多样化的科幻因素能够激发这个城市的想象力。
刘慈欣与中国(成都)国际科幻大会一直有着不解之缘,曾在第四届大会上与参会嘉宾有着精彩对话,我们不妨再来回顾一下,明天可以带着更多思考去参加大会。
摄影:梁磊
问:人类要如何安全地步入外太空呢?
刘慈欣:进入外太空,面临的就是强辐射、极致温差、失重等环境,仅靠基因工程不能改变人类血肉之躯的本质。我认为让人类真正在外太空生存的话,可能需要人类和机器结合起来。
问:关于AI,您认为“从未来看现在,当今的人工智能还处在石器时代。”那么,未来人工智能可能让人类失业、面临生存困难?
刘慈欣:如果以更广阔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这是个好事情。怕失业的悲观,是建立在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上仍然不变的基础上。而如果当超级人工智能已经大批量出现的情况下,人类的社会、政治、经济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也许未来会有‘全民基本收入’的观点,每个人都由政府给予定额的基本收入,这不是救济金,而是类似于政府每月给你发工资,以保障每个人体面地生活。
总体来说,在技术变革的时代中,应该用开放、科幻的观点看未来,对世界保持乐观的态度。
问:创作科幻小说最初的动力是什么?
刘慈欣:我自己印象中的第一次神奇体验是童年时仰望星空,星空在我眼中充满了神秘和未知,随着岁月流逝,星空在我眼里变得越来越神秘,我对它的未知不是减少而是越来越多了。
除了《科幻世界》杂志,作为“中国科幻之都”,成都的科幻产业一直在做着前瞻性的探索,还有更深远的布局。
科幻元素汇聚,推动科幻及相关产业发展
国内科幻成名类最高奖项的“华语科幻星云奖”和“银河奖”,以及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科幻新秀奖“未来科幻大师奖”,均起源于成都。这些科幻奖项不仅发掘培育人才,优秀的作品更助力国产科幻影视产业化,为成都加快建设世界文创名城注入科幻动能。
在科幻产业、技术加快发展的同时,成都还布局了以科幻为主题的面向全国的产业园。成都明确提出规划建设“中国科幻城”(中国科幻产业园),大力发展科幻文化产业。项目建成后,“中国科幻城”将成为具有产业集聚效应和特色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也是国内一流、西部领先的主题文化产业园区,并以此为基础延伸众多产业链,最终成为与国际接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文化产业集团。
多管齐下,营造城市科技与科普氛围
昨日的科幻,明日的科技。推动科幻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城市科技与科普氛围也不可或缺。
在2019年的成都市科技活动周上,“中科院公众科学日”“科学大师带你逛国重实验室”“世界500强开放日”等12项重点活动,100余场群众性活动,让成都市民亲身体验了一次科技新资讯、新观念、新成果的激情冲击,享受了一次难得的科技盛宴。
在四川科技馆举行的“2019年四川省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暨蓉城科学之夜”上,“科学红毯秀”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琪、成都理工大学刘清友、Theo van Asch、Lucia Clara Orlandini等7位科学家,著名科幻作家何夕、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特效制作团队代表王政等5位科普达人走上红毯,展示了科学家、科技工作者精神风貌。
“蓉城科学之夜”不仅是成都市民的科普盛宴,也是成都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为新技术、新场景搭建的交流交往新平台,促成科技与民生、技术与市场的跨界交互共享。
此次,随着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科幻大会的举行,让我们一起和成都仰望未来。
部分图据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