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
| 网站首页 |
电话:028-86643862
工作成果

看! 科技创新人写给未来成都的5封信……

来源:| 发布时间:2019.12.30| 浏览:10585次

2019年的成都,收获满满:

连续11个季度

GDP增速保持8%以上,

连续11年

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

连续7次

获得2019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第一名……


这背后是1600万成都人的改革创新、担当有为。

而在其中,有这样一群身影:

他们,是平凡岗位的创新者;

他们,是改革浪潮的中坚力量;

他们用智慧、勤劳和汗水,

助力成都大城崛起。


为激励先进、鼓舞斗志,成都市委、市政府决定,表彰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80个单位为2019年度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改革创新先进集体,表彰程跃辉等150名个人为2019年度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改革创新先进个人。

在这群普通却又不平凡的人群中,

我们聚焦到5位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先行者。

他们突破创新,想他人之不敢想,

为创新成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们面向未来,为他人之不敢为,

为未来成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5位改革创新人物的榜样力量,一起听听他们写给未来成都的一封信。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 董微


成都,一座有着4500年文明史、2300年建城史的都市,从西岭千秋雪、花重锦官城一路走来,正走向更美好未来。


未来的你,孕育于现在,正如现时的你发端于过去。


尽管我穷尽想象也无法完全描摹出你未来所有的样貌、风华和气质,但至少有一件事我可以预见、揣摩,那就是你已经成为引领创新发展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这曾是我们的梦,为之孜孜以求多少春秋。


多年前,为了这个梦,在成都市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将中科院成都分院、光电所、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相继落地成都科学城,打造科技创新、科教融合的区域中心,随之而来的还有中科院承担的一系列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以及中科曙光的成都超算中心、高能所宇宙线物理与探测技术研究平台......


不远的未来,梦想终于成真,让我们握手、相拥、欢呼!


让我们再出发,在科教融合区域中心开展人工智能、先进光学、未来通讯、核心芯片、健康医药等领域国际前沿研究,培养国际化高端人才;发挥系列国之重器的核心创新优势,在先进核能、航空航天领域不断实现重大突破;在新落成的天府天文台与稻城国际第四大天文观测高地遥相呼应,开展深化研究和国际交流。


成都,未来已来,绽放最美光华!



作为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科技合作处处长,董微紧紧围绕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和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面推动中国科学院与成都市深化科技合作,为科技支撑成都创新驱动发展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先后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奖、成都市成果转化奖等。


在具体工作中,董微系统谋划、推动中科院成都分院新园区、光电所新园区、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相继在成都科学城启动建设,力争“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着力打造中科院成都科教融合区域中心,为成都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同时,加快集聚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高能所、工程热物理所、计算所、微电子所等创新资源,助推成都产业功能区发展。此外,董微还全面参与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创新科教产金深度融合机制,助力成都山地所进入中科院特色所试点,光电所等入选四川省深化科研院所改革首批试点单位,取得显著改革成效。


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李建树


成都的未来,一定会是高科技发展的未来,锁定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电子信息产业等高科技领域,未来的成都,无可限量。


成都的高校资源得天独厚, 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这些,都是成都的“金字招牌”。人才、项目、软、硬环境等方面对于未来科技的发展都很有帮助。未来的成都,要发挥好高校资源优势,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不断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让成都的未来可期,让成都成为中国的“硅谷”。


在我眼中的未来成都,一定会依托于强大的高校资源,开展越来越多的校企合作。借助高校平台,用好高校资源,一方面降低创新公司成本,另一方面获得大量的治理支持,这也是实现科技型创新企业良性发展的一条“捷径”。


未来成都,让成都高科技产业发展一路向前,让科技改变我们的生活。

 

致力于口腔医用高分子材料和医疗器械的创新性研发和产业化工作,获得国家杰青、优青等荣誉称号,申请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20项,已授权10项……在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系主任、教授李建树看来,教书育人之余,他已经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当成了自己的“第二职业”。


2017年,四川大学推进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李建树的部分科技成果得到知识产权确权,并向企业实施专利许可。依托四川大学科研平台,李建树在成都创办了成都爱睿康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从事医疗器械研发,创办成都爱睿康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医疗器械生产,创办成都爱睿康美医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从事医疗器械营销,形成了全球领先的口腔医用高分子材料和医疗器械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一体化的创新型企业及 “爱睿康”医疗品牌。


目前,李建树企业旗下已有多个口腔医用产品进入第三方检测及临床研究,已经申报医疗器械注册证。不仅如此,他还建立了符合医疗器械标准的十万级净化车间,推出菌斑染色液,窝沟封闭剂,氟防龋材料等系列产品,预计未来将保持 50%的年增长率,为人民群众特别是儿童与老年人等重点人群提供医疗服务。


电子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 程洪


健康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话题,也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追求,也是人类的希望和梦想。人工智能不是取代人类,但必定会增强人类。电子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创新研发的外骨骼机器人,将为未来人机共融的智能社会带来无限可能。践行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实现外骨骼技术从零到一的突破,真正实现外骨骼应用从零到一的突破,最终实现创新和产业的相互促进和高质量发展。


成都的过去辉煌璀璨,人文动能催生大师辈出;成都的现在充满生机活力,幸福动能映像时光倒流;成都的未来充满憧憬,创新动能孕育科技之城。成都厚重的人文积淀,活跃的市场主体,丰富的科技资源,使得成都成为未来世界高创新之城,高质量之城,高转化之城。唯人文与科技,可以兴城,一体铸就天下业。未来的成都将是人文之都、智慧之都、创新之都,为世界高质量发展贡献成都力量!

电子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程洪教授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博士后。他,既是高校教师,扎扎实实地做着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领域的科学研究;他,也是创业者,致力于将研究成果产业化。


从2010年开始,程洪带领团队从零开始,将人工智能与康复医学场景结合,致力研发帮助截瘫患者恢复行动能力的外骨骼机器人。在不断的试错和攻关下,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以色列和日本之后,第四个成功研发外骨骼机器人的国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和国外版本相比,电子科大的外骨骼机器人仅用了5年时间就实现了在病人身上的穿戴测试,这是国外外骨骼机器人研发周期的1/5甚至1/6。


为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让实验室里的理论研究真正成为生产力,2016年,程洪成立布法罗机器人(成都)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外骨骼机器人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目前,程洪团队正致力于新一代外骨骼机器人的研发和临床推广。新一代外骨骼机器人会自动识别用户意图,从而实现起立、坐下、行走等功能。特别是在台阶上行走的时候,它会自动计算台阶高度,规划步态,帮助使用者完成上下楼梯的动作,让更多的截瘫患者“站起来”“走得好”。


成都新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王明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目前,“高质量发展 高水平双创”已成为成都提升城市发展能级的有力引擎。作为从事孵化事业20余年的老科技孵化人,天府新谷将一如既往地坚定专注科技孵化事业的初心,“老兵新传”持续赋能老牌科技孵化器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拥抱新时代,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孵化器。


今天,是明日的序章;明天,由今日写就。面向未来,我们将积极融入成都双创高质量发展建设,践行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在科技创新第一线拼搏有为,为成都高质量发展贡献绵薄之力。相信在全球创新创业的版图之中,“成都双创”将成为全球瞩目的创新之光。

创办全国首家民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天府新谷,打造“北有创业咖啡,南有创业茶馆”的国家备案众创空间“蓉创茶馆”……20余年来,王明新一直深耕科技孵化事业。


“全面融入成都双创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在王明新的推动下,天府新谷建立四川省内首个民营科技园区党委,连续多年被科技部评定为优秀(A类)国家级孵化器。如今,天府新谷已成为孵化载体面积达50余万平方米,科技型企业逾千家,就业岗位近2万个,产值近50亿元的具有鲜明新经济特征的活力社区。


成都市科学技术局  黄海


推动创新创业要素来蓉聚集,2010年起持续联动全国科技孵化行业举办“天府新谷杯”创新创业大赛,首创“孵化孵化器”模式;打造“北有创业咖啡,南有创业茶馆”的国家备案众创空间“蓉创茶馆”;通过“一进一出一转移”国际孵化布局,成立了中美企业(波士顿)创新中心CUBIC,引入欧洲排名第一的创业加速器 SBC落地落户成都,打通开放共享的国际化科技创新通道。


成都,科教资源富集,创新人才荟萃,新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是创新创业的沃土,科技创新驱动城市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正当其时。扎根成都科技创新一线,站在成都创新发展历史新起点,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实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强城市创新顶层设计,激发创新资源活力,倾力助推成都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相信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成都一定能抢抓机遇,勇担使命,奋发有为,加快建成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

推进完成全市科技体制改革、政策法规制定、重大文稿工作……成都市科学技术局政策法规与科技监督处处长黄海长期奋战在成都科技创新工作一线。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黄海深入研究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规律、城市科技工作规律、全球科技中心演变规律,科学提出成都建设国家重要的科技中心的发展目标、战略部署和重大政策,推动建立区域技术创新体系,高质量完成成都建设国家重要科技中心的研究报告和《实施意见》等重大文稿20余篇。


此外,他还走进创新一线, 深入高校院所、科技企业、服务机构开展调研,主动听取多方意见建议,制定的科技改革和政策措施,切实帮助企业和科研人员解决具体问题,有效激发全市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在黄海和同事们的推动下,成都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经验获得国务院大督查表扬并在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复制推广,成都科技政策法规工作在全国科技政策法规和体制改革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发言。“这些成绩既印证了成都推动科技成果创新的成效,也是对科技创新工作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