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 红十字会医院,抗疫一线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王业医生已经在这里工作了40多天;
1100公里之外,成都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本部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管理部部长宗志勇,从1月16日至今,未休息过一天。
穿脱繁琐的防护装备需要耗时近1个小时;
4-5小时不能喝水上厕所,全身大汗淋漓;
查房、诊治病人后继续会诊病例、总结方案;
……
从接管13楼普通病房到重症病区,再到如今接管4楼病区;
日复一日,
这是王业在武汉每日的工作节奏。
7点,已经到达医院办公室,开始准备一天的工作;
8点,晨会结束后,立即着手解决会议中探讨的最新问题;
10点,准时巡视病房,为医院院感防控“查缺补漏”;
13点,午饭间隙还要经常“穿插”院感培训,下午,各种协调会议;
16:30,准时抵达隔离病房查房;
18点,回到办公室处理文件;
22点,下班;
……
这是宗志勇忙碌的一天。
无论是在武汉“前线”冲锋陷阵,还是在成都“后方”严防死守,身处战“疫”第一线的“华西人”,除了与时间赛跑,与病毒抗争,工作间隙,仍在加紧科研攻关,思考如何形成标准化、可推广的疫情防控技术,为取得战“疫”的最终胜利提供科技支撑。
此次,在成都抗击新冠肺炎启动的首批8个应急科技攻关项目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承担了其中的2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关键技术的集成优化与推广应用”以及“新型冠状病毒院感防控技术研究”。
战“疫”的号角已经吹响,
在一线、在病房、在实验室……
每一条“战线”上,“华西人”都已经快速行动了起来!
在2020年农历春节即将到来的前2天,
已忙碌了一学期的王业刚刚结束教学工作;
彼时,王业所在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紧急发出了开设热门诊、接管发热病房的通知和动员;
没有丝毫迟疑,
王业立即提出申请:“我随时可以返回临床工作!”
作为一名有16年临床经验的“骨干”医生,王业的名字出现在华西医院赴武汉第一批次医务人员名单中,随第一批四川医疗队正月初一即刻出发!
“怕么?怕!面对刚刚封城的武汉和那边未知的情况,说不怕是假的;家里人担心么?担心!但依然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因为这正是作为一名医生的职责所在。”王业的话语,简洁而质朴。
抵达武汉后,王业跟随四川援鄂医疗队迅速投入到抗疫工作中。
王业所在的武汉红十字会医院是武汉市政府第一批指定的发热门诊及新型冠状病毒患者收治定点医院,距离疫情核心区华南海鲜市场只有约1.5公里的路程,收治了大量的确诊和疑似病例。
同时,由于其为综合二甲医院,加之既往无传染病房,医院在呼吸道传染疾病的诊治经验及院感流程方面积累较为薄弱。
在四川医疗队接手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时,该院的医疗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加之多名医护也出现了感染症状,这所二级甲等医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医疗队的到来让这所医院的医护人员看到了曙光,但救治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投入“一线”后,王业发现在面对传染性极强的病毒时,临床工作的开展还有不少问题急需解决,特别是一些临床操作技术的实施,和普通情况有非常大的区别,这要求医护人员在临床救治中实施各种技术时,需要改进和优化流程,并要反复训练、规范操作。
刚到医院开始工作时,核酸检测能力尚未满足实际需求,而且常出现影像学结果和临床症状均符合典型的新冠肺炎,而咽拭子核酸检测却为阴性的情况。团队在领队罗凤鸣教授、感染科专家刘焱斌教授带领下,首先从医生“取材”这一环节入手,增加检测量,提高检测准确度。
并且,由于医院内有大量非呼吸重症科和非感染科专业的医护人员参与病毒肺炎的诊治,需要让他们快速、规范掌握呼吸支持、雾化吸入技术等呼吸专科技术操作,以便于更规范、高效开展临床工作。
针对临床一线中出现的这些问题,王业在华西医院的推荐下,申报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关键技术的集成优化与推广应用”应急科技攻关项目,并得到了成都市科技局的大力支持。
“传染病具有特殊性,在这种高度防护的状态下,现有的诊疗技术及呼吸重症相关的专业操作需要进一步改良、优化,最终把优化后、规范化的操作流程通过视频可视化的方式实现广泛传播和推广,这是我们攻关项目的目标。”
王业表示,“作为第一批援鄂队伍,我们可以摸着石头过河,但我希望能总结我们的团队经验,让后面的战友们诊治过程更高效,减少暴露风险,为今后的工作带来点帮助和启发。”
王业提起在临床诊治中印象很深的一件事——“在临床常出现有患者咽拭子核酸检测阴性后再次复查鼻拭子核酸检测又呈阳性的现象。”于是,在感染专家刘焱斌教授的主持下进行了鼻拭子与咽拭子两种取样方法在新型冠状病毒核酸筛检中的比较研究,发现标本不同可能会影响检测阳性率。
实验结果表明,咽拭子取样标本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检出率为54%;而鼻拭子取样标本的病毒核酸阳性率为89%。
“这提示在临床实践中可以优先考虑鼻拭子进行病毒核酸检测标本取样。既能有效减少漏诊,提高检测准确率,同时也可以减少医务人员对病毒可能的暴露,降低感染风险。”王业这样说到,“技术的优化、改进,对临床诊断帮助非常大,对判断患者出院标准、疫情防控也非常有利。”
于是,王业所在华西医疗团队迅速把鼻拭子取样这一方式应用到临床中,并进行培训和推广。
王业还透露,类似鼻拭子取样的很多操作,比如雾化、高流量吸氧等,通过优化、规范后推广,可以更有效保证医务人员安全。
目前,团队录制了多个相关规范化、专业化的视频在医务人员内部中推广,获得了较好的反馈。在经过专业制作加工后,预计近期可以在更大范围推广。
趁着难得的春节假期,
宗志勇原本计划带女儿外出旅行。
这是全家都期待已久的一次旅行。
新冠疫情的突如其来,打乱了一切计划。
早在12月30日,得知武汉发生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的情况后,宗志勇出于职业的敏感性,12月31日便提醒急诊科对发热患者开展是否有武汉旅行或居住史的询问和预检分诊。
随着疫情发展,情况越来越严峻。从1月16日起,医院感染管理部取消休假,进入“战时”状态。
“华西医院有1万多名员工,除了疫情防控,还要保障正常的诊疗,同时,华西医院还是教学医院,院感防控必须做好!”宗志勇说话简洁有力,在办公室见到他时,他依然在忙前忙后处理文件、协调各类事宜。在他的办公室墙上,醒目的挂着一幅书法——“业精于勤”。
院感防控非常重要但也很琐碎,事无巨细,从几个细节就可以看出来——
“在门诊、急诊,要建立三级预检分诊体系,筛查发热病人,重新规划患者进出医院路线;在住院大楼,除了一人一证,控制人流量,医护人员和患者也要规划专门的进出口。”
“医院哪些区域有人排队?需要和各科室立即协调,采取措施尽量疏散人群;从地下停车场乘坐电梯进入医院,要如何优化流程?”
“病人的标本怎么送?病人的排泄物怎么处理?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就餐问题怎么解决?”
······
类似的例子太多了,而院感防控就是要严防死守,不遗漏任何一个细节!
除了要布局全院感控方案,宗志勇和团队还要制定系统性文件,每天见缝插针地抽时间为全院护理人员、发热门诊医护人员、设备物质部配送员、志愿者、保洁、保安、电梯班工作人员等不同人员进行培训。
同时,作为四川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从年三十开始,宗志勇多次前往省内多家医院开展防控指导。每天十几个小时战斗在最前线,电话24小时保持畅通,随时响应。守住医院疫情防控防线,他是当之无愧的“守门人”。
在这样“连轴”转的工作日常中,在科研这条“战线”上,宗志勇也在争分夺秒地进行科技攻关,把研究成果应用到一线疫情防控中,为“大前方”提供“后援”。
他主导的“新型冠状病毒院感防控技术研究”项目是成都市首批8个应急科技攻关项目之一,目前取得的阶段性进展已应用到疫情防控的一线中。
“首先,我们基于国内外现有文献,开展了循证医学研究;其次,在观察性研究中,通过在临床一线实际调研,制定预防医务人员感染的分级个人防护方案,形成文字性材料,以实现规范化操作;第三,在调查研究中,对600多家医院10000多位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以明确医护人员在个人防护用品使用中面临的问题;第四,正在推进的实验实证研究中,团队还在对新冠病毒传播机制和规律做研究,以帮助医护人员进一步完善个人防护措施。”宗志勇介绍道。
基于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宗志勇希望最终能够形成一个“接地气”、规范化、科学性的解决方案,既要实现医护人员“零感染”,也要避免过度防护带来的操作不便、虚假安全感等问题。
离开驻地去上班有4个步骤,下班返回驻地有5个步骤,进入驻地房间有5个步骤,就餐有5个步骤······作为此次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宗志勇及其团队还针对援鄂医疗队驻地防控管理做了详细的规划。
在华西医疗队驻地,在哪里、如何摆放外套及个人用品都是有“讲究”的,看似“教条”的流程可以最大程度保护驻地医务人员的安全。
武汉不是唯一的战场,后方同样重要。作为资深院感专家,宗志勇的敏锐、细心、谨慎体现在每一个细微之处。
有他在,有他带领的院感团队在
职工放心,医院放心
奔赴武汉的战友们更放心
他不仅是医院抗击疫情的“守门人”
更是“定心丸”
“前线的同事们,你们好!看到你们太亲切了!”2月20日下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通过5G远程会诊平台,向该院正在武汉前线的医护人员打着招呼。
在此次疫情阻击战中,“华西人”在坚持临床研究和临床救治协同、让科研成果更多向临床一线倾斜的同时,还第一时间利用5G高带宽、低时延特性,实现多方、多地的远程多学科病例讨论。
自疫情发生以来,5G远程会诊发挥了重要作用。
“创新建立5G互联网远程医疗会诊模式以共享优势医疗资源”也是王业项目攻关的一部分。
王业表示,“此次新冠肺炎是一个全新的疾病,对于救治重症病人,大家都在探索,通过5G远程会诊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对临床救治的帮助非常大。事实上,此前华西医院在5G远程会诊应用上已有了一定的积累,此次新冠疫情爆发,5G平台可以说正好用到‘点’上,目前在四川省内以及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一线已得到广泛应用。”
事实上,华西医院为每一支外派医疗队都配备了5G手机,保障他们在远程会诊、视频通话时传输更快捷、画面更清晰。而这样的科技装备在未来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宗志勇形容5G远程会诊有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华西医院本来打算二、三月份为大家配备5G手机。疫情爆发后,我们一月底就开始分批次配备5G手机。不用出差,我们也可以对包括甘孜州的全省的病例实时会诊,5G对我们提高工作效率是非常有成效的。”
宗志勇透露,“世界卫生组织考察团来到四川考察,看到我们通过5G技术,在华西医院就可以看到全省所有的重症病例,还可以与武汉一线医护人员实时联线,感到很震撼。”
科技助力疫情防控。日前,华西医院利用5G双千兆+远程CT扫描助手,为四川省甘孜州三例新冠肺炎患者进行了远程CT扫描,病人数据会实时传输到华西医院。
同时,通过5G,在华西医院本部就能直接操作远端的CT设备,除了可以实时看到影像资料,还能实时看到病人的情况,这也意味着远程医疗正由传统的“会诊”模式逐渐过渡到“实操”模式。
最终战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
无论是在临床“一线”,
还是在科研“一线”,
还有很多“华西人”在不断奋战。
纵然相隔千里,
但都为着“战胜疫情”
这一个目标而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