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36.4°,请通过;体温36.2°,请通过;体温37.4°,您请留步,请到我们的执勤点位复测一次……”在春熙路街头,借助佩戴的“黑科技”头盔,执勤人员零接触即可排查路人体温是否有异常,严守公共场所第一道防线;
● 在逐步恢复客流量的餐厅,借助考拉悠然的AI明厨亮灶算法盒子,可以实现工作人员行为分析,如是否佩戴口罩、是否有闲聊或抽烟行为等,还可对鼠患进行监测,构筑了一道严密的食品安全防线;
● 借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四川希氏异构公司联合研发的“肺部多病变CT影像AI筛查与辅助诊断系统”,可以快速完成数百张新冠肺炎患者肺部CT影像的筛查,将其中300多张标注出“肺炎”,并在病变位置自动打上红框提醒医生注意……
几组镜头定格的背后,无一例外,都离不开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撑。
此次疫情“大考”下,在公共空间、在餐厅、在医院……在智慧城市生活的不同场景下,背后都有AI人工智能的“影子”。
数据显示,中国地区人工智能使用情况越普及,城市居民的生活越“智慧”,幸福感指数就越高。在疫情突然来袭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AI战“疫”中,AI企业硬核“应考”,在交通出行、医疗、教育等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已实现多应用场景渗透,助力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的同时,为美好生活注入新动能。
场景一:复工复产
在一家成都科技企业,使用京东方智能体温预警解决方案为复工复产构筑了第一道“防线”。
图据:京东方官网
进入公司,门口的超大显示屏上立即实时显示员工的体温信息,一旦体温超过设置监测温度,系统会立即预警。
30毫秒可以完成16个人的测试,即使是在上班早高峰,也可快速、精准地完成无接触体温检测。
实现这些功能都得益于屏幕上这个造型可爱的熊猫型红外动态测温仪,“它的两只眼睛其实是两个‘镜头’,一个可以实现红外动态测温,另一个可以实现人脸识别,即使在戴口罩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精准识别。”京东方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图据:京东方官网
据了解,京东方智能体温预警解决方案产品核心为“AI+热成像技术”,实现人脸精准追踪、双光谱双通道全天候实时监测、非接触式多目标快速测温。除测温外,还可实现人脸识别功能,可与社区、与公共系统相连接。目前,该系统已在全国多地写字楼、工厂得到广泛应用。
场景二:医疗机构
借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四川希氏异构公司联合研发的“肺部多病变CT影像AI筛查与辅助诊断系统”,可以快速完成数百张新冠肺炎患者肺部CT影像的筛查,将其中300多张标注出“肺炎”,并在病变位置自动打上红框提醒医生注意。在医疗诊疗中,AI可以大大提高医生的诊疗效率,是辅助医疗决策的“利器”。
图据:四川大学官网
3月13日,这套“肺部多病变CT影像AI筛查与辅助诊断系统”进行了实际运行测试,测试结果理想。该系统能够迅速、高效地对患者胸部CT影像做出分析,发现具有“肺结节、肺癌、结核、病毒性肺炎、细菌性肺炎”等病症的影像特征。同时,该应用系统不仅可以在医疗机构做本地化使用,也可用于云端远程使用。
据介绍,该项目由华西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牵头,汇聚近20家医疗机构的医学研究支持,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数据来自于临床确诊病例。
场景三:教育
在教育领域,助力“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AI也可以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商汤科技为各省市“百区千校”的师生制定“AI基础教育涨知识在线学习”解决方案,包含AI科普视频、SenseStudy AI实验平台、AI教师培训视频与直播、商汤泰坦公开课、第二届国际中学生人工智能交流展示会、在线远程教学产品解决方案等产品和服务。
图据:新浪网
比如,利用SenseStudy AI实验平台资源,学生不仅可以紧密贴合AI的理论知识教学,还能在实践中体验AI编程的乐趣。作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平台公司,商汤科技此次在AI战“疫”中的各城市场景下均有落地案例,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而成都正是其人工智能产业布局中的重要一极。
交通、医疗、教育……此次疫情期间,AI在智慧城市的多个场景下落地应用,实现硬核战“疫。
3月9日,成都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图据:成都日报
试验区具体怎么建呢?
日前,成都市科技局局长丁小斌首次对此进行了披露,在载体空间建设方面,成都将全力推进“一核一城多区”建设。
“我们将积极开展‘3+2’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即‘3项必试+2大支撑’五个方面的建设。”
3项必试为——
以智能空管、普惠金融、智慧医疗等为代表的技术应用示范;
积极开展人工智能领域大院大所协同创新机制建设、“三权改革”等政策试验;
加快推进伦理规范和治理体系建设、智能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社会实验。
2大支撑为——
推进“一核一城多区”的载体建设,并从高层次创新要素集聚、基础理论及前沿技术攻关和高质量创新支撑体系建设等方面大力夯实基础能力。
图据:成都日报
在载体空间建设方面,“按照申报方案,我们将全力推进‘一核一城多区’的人工智能载体建设。”丁小斌说——
“一个产业核”即把成都新经济活力区打造成为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国内领先示范区。
“一个创新城”即把成都科学城打造为国家级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高地。
“多个应用区”即依托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等13个人工智能强相关产业功能区,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应用活跃区。
丁小斌介绍,试验区现有载体建设支撑项目8个,预计投资超过5亿元。
成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力量充足,在蓉高校拥有12个与人工智能相关“双一流”学科和A类学科,随着相关政策体系的完善,智能分析、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无人驾驶等领域正在逐步进入实际应用阶段。此番获批,势必加速成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
“就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而言,成都很有潜力。”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光教授表示,此次成都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要求成都在智能空管、普惠金融、智慧医疗等场景加强应用示范,培育以行业融合应用为引领的人工智能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构建开放型产业体系。可以说,成都在大数据发展、在新经济领域都处于第一方阵。
陈光认为,根据新需求的刺激和成都原有的基础,未来,成都应在重视科技推动疫情防控与网络社会治理、在线办公与宅居经济、在线产业与新生产力等3类新场景领域发掘其中的发展机会,在每一场景领域下,都不应忽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未来,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推动的新业态落地成都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周涛也提出——
“一方面政府要尝试开放共享数据,另一方面,政府要打造针对新技术、新模式的落地应用场景,比如,金融、医疗、环保、教育、工业等都是可以探索的领域。”
【Link】
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未来的各个应用场景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它将给我们智慧城市的建设带来怎样的新变革?它们的发展趋势又将迎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明天,我们邀请到三位业内专家,和您一同探讨未来大数据、人工智等新技术将如何赋能智慧城市建设,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部分图据网络